“这里最珍贵的一套,是我花费了5年的时间从一位上海票友那里‘磨’来的,我还专门跑了一趟上海才把它们买回来。这套票包括普通月票、普通季票、特种月票等,是1936年的,票上印有当时‘北平电车股份有限公司’字样。”
记得1952年的电车月票,除了正面写有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背面则印有“认真执行爱国公约”、“节约增产”等颇具时代特点的口号;60、70年代的公交月票偏好鲜亮的红色,一时间全国上下一片红,北京的月票作为首都交通的一面窗口,也紧随潮流进行了改版。
“当时的月票多数都仅限本人使用,为此,月票上必须要贴一张本人照片,公交公司还会在月票券与月票卡片、照片与月票卡连接处盖上月票专用章,防伪用。”
上小学时,因为家和学校距离较近,为此直到上初中,趁着学校组织学生到酒仙桥附近的工厂劳动学习的机会,才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张公交月票,也是学生时代唯一的一张。
“当时刚拿到月票这叫一高兴!每次上车,我都特别骄傲地把我的月票拿出来给售票员看,感觉自己可神气了,恨不得向全车人都显摆我有月票了。”
“说到月票,怎么能不说说当年每到月末月初换月票的排长队场景。可不比现在高峰地铁排队、饭点儿食堂开饭排长队打饭的场面弱一点呢。”1982年出生的曹女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