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小时候儿过年都去姥姥家。那会儿姥姥家还是四合院儿,对于满地跑的小孩儿已经是很大一片天地了。后来四合院儿拆了。赔了个小了不知道多少倍的楼房。各种各样的烟花摊儿只剩下了熊猫烟花。全是好几百块钱的大礼花弹。好想找到那个手枪的花然后带我外甥玩儿,但实在找不到了。不到12点已经困得不行,大人孩子开着电视玩儿着手机。我现在能当牌搭子陪姥姥姥爷玩儿牌了。可是姥姥也没了.....春节对于我么?意味着回忆罢。
过年,对于我来说,是多陪伴每天帮我带娃的爸妈;给留守在家的宝宝多读几个故事,多玩一会;多看望几次重病卧床的舅舅,在他人生最后一段时间多和他说说话;多看望几次把我从小带大的外婆;和嫁到外地几十年,一年回来几天的亲戚说说话......人生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说起都好心酸。
喜欢过年啊,就是奋斗了一年,放了个长假,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啊。可以穿新裙裙,吃各种好吃的,拿新年红包,有个新年愿望和目标计划,看好久没见的七大姑八大姨,虽然他们特啰嗦,但也好久没见的那种,还是有种亲切感的。对于我来说,真的就是糖果红包和假期了,哈哈。
长大了,工作了,过年的意义真的好艰辛。离过年还有一个月,看看银行卡,这一年一分钱也没多出来,也没出去旅游,也没买几件自己爱穿的衣服,年终奖不知道会有多少钱,但是这份年终奖意味着:买衣服、包红包、过年送礼,实在捉襟见肘。想想真不愿意过年。
小时候很期待过年,过年有新衣服穿,过年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鞭炮,过年可以见到好久不见的小伙伴,有仪式感的节日总是会让孩子欢喜的,而生活也需要这样的仪式感,即便是长大了发现了生活的不易,仍然需要仪式感让平常的日子变得有意义。
小时候意味着能穿新衣服吃好吃的,现在...衣服?吃的?想吃吃想穿买,嗯...鞭炮没了...过年的气氛没了。春节除了必要的走亲访友,其他时间加家里蹲陪俩娃,除了老公能连续陪我好几天之外,没什么不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