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的时候曾跟着南漂的父母来广州某市念书,很炫耀的和我的小伙伴说:我要去广州了,那里有大海。那时候的农村还是比较封闭的,很多人连市里都很少去的。来到这里后报学校才发现,学校都提前2个月报才可以的,总不能不让我上学吧?拿了比原来准备报的学校贵一半的学费我去了临村的小学。开学一天后,我很开心的回家给爸爸说:学校一等奖给800元,老家才100,拿了奖我就有钱了。当时才8岁的我手里就没拿过超过10块的。我从小就是大大咧咧,很多事都不多想,买瓶酱油都能买成醋,被骂之后还能换成生抽的人。
第一次去北京,是去念大学。高中时期走了很多地方,但是没有去过北京。脑子里都是想象的画面,夸张到以为北京的月亮会比其它地方更圆。并没有失望。由于雾霾看不清月亮,无法验证之外,其它的,都超乎想象。交通无比便利,经济的发达,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都让人惊叹。我记得站在天安门广场前,身临电视里出现的和小时候教科书的封面时,我觉得很神奇。自此,我的世界观被开拓得很大。那些遥远的,看似不可及的地方,你终有一天能够见到,如果你在努力的话。终有一天它也可能属于你。
第一次离家远去,是去济南。82年,考上大学了。从北门进的学校,同样的简陋的低矮的铁门,跟一个普通的小工厂的门没有任何区别。当时因为下雨,掉向了,一直以为是从南门进的学校,说实话,当时看到这个门,一下子凉了半截!不过,一周后再到南门,另一半截也凉了。路宽了一点,门大而高了一点而已。此是后话了,扯得有点儿远了。进门拐弯,系报到处到了,设在一个锅炉房,早有系里的老师、学兄在帮着登记、搬东西,一直送到宿舍。这报到的第一天,一直历历在目,经久难衰。
记的我第一次去广州吧,在那里玩,只有尴尬,因为我i是在那种二十八线的小城市,来了之后很多的地方感觉不一样,于是有点慌,然后做什么都觉的会不会很丢人啊之类的,别人什么都没说,也没看,但是就是觉的尴尬,然后出去玩,人很多,之前没有做过地铁,去到地铁站了就手足无措,后面的人等着。很不好意思。总之那次去的时候,感觉到了繁华,匆忙,尴尬。现在在广州工作,倒是没有当初那份小心翼翼了。
青岛人,大学之前没去过北京。但是想象中北京应该比青岛强百倍。09年去北京读书,一个人从北京西站下车坐公交。看到那么多平房,心就凉了。然后一个人上公交,忘了是几路了,类似大巴车那种,拎着行李箱,背着两个包,在走廊走得慢了,被操着京腔的售票员一阵笑话。到了天安门、四处走走,始终的感觉就是比我们青岛差好多啊。不过,地铁确实方便又便宜。莫名的难过,凭啥北京就有这待遇。
如今在上海生活,第一次去还是在高中,参加世博会。最深刻记忆就是地铁很发达,黄浦江两岸很壮观,外滩一排过去的恢弘的民国建筑比广州的规模规格都高!浦东很多高楼,黄浦江有点黄,南京西路很繁华可是没多大感觉跟北京路类似。记得很多家庭都会在窗台有一个伸出来的架子晾衣服,最后就是上海人不说上海话,就是一个普通话城市而已,有点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