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某二线城市,从一所依着题海战术而重点率很高的私立学校升入本市三甲高中,在这里默默无闻地为各路学霸垫底。在半走读半寄宿制的学校里走读了一年,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二十到达学校。每天七节课八节课翻来覆去地上,除了理科和体育课以外的所有课都有过吃和睡觉的痕迹。三餐在学校解决,晚上在学校自习到八点基本可以把作业写完。期末拿到成绩条以后满脸黑线,除了自己懒和不努力以外怨不得别人。
我还没有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系统。我相当情绪化,极易受影响,也享受认知边界不断被刷新,期待已有的观点被冲击、改变。16岁的我不再是小孩子,但我希望永远做一个学习者,对一切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乐于接受世界各方各面。最后那些恍然大悟的瞬间不过激发了我更多的好奇。
如果问我16岁的我在过怎样的生活, 那大概是充实且慵懒,认真且随性,喜欢且满足。论充实:上了高中之后,是一名艺术生。除了平日里大部分时间的上课和艺考专业课的安排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室里画作品、商稿、管理工作室的事情、写一写公众号、发发微博、偶尔拍拍视频。
某省会城市省重点高二文科在读。称不上学霸但也不差。 不算乖会化妆和家人关系挺好。早上六点起晚上十二点睡,九节课两段晚自习,作业会争取在第一段晚自习前做完,有很多教辅来轮着刷题。 有野心有梦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我没有全省TOP的高中,跑不了马拉松,写不了代码,也考不了托福。我只是数量庞大的学生中平庸的一员。 甚至差点连学生都不是了。不想说什么生活的日常。 长大后大概会成为所谓中国梦的基石。衬托着别人梦想的实现。
十六岁,来到北大一个多月了。坦白地讲,我对自己有些失望,之前十年坚持着成为一个基础数学家的目标走到这里,然而到了这里一个月就放弃了。倒不是没有过去的情怀了,只是越来越相信自己或许做不出什么深刻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