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众生中六道之一的人道为例,人的第六意识,是来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感触到的,都会直接收集在我们的第六意识当中,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比如你今天吃了一粒糖果,很甜。其实“很甜”的这个作用,我们的舌头是不知道的,“很甜”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析结果。
因为道教的世界观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我们是自然演化而来。而佛教的世界观是宇宙无始无终(但世界有成住坏空),是否认物质可以演化出意识的,所以有情众生一直是存在的。另外,哪怕是一神教,我们也不是造物主创造的,上帝只创造了亚当和夏娃,现在人类是他们的后裔,所以说人类可以孕育有意识的个体。
佛学中,众生的意识从何而来。相对而言,佛学中的众生意识来源,是比较抽象的,它不像科学的客观分析,有理有据,容易直接理解。要理解佛学中的众生意识,如果没有阅读过相关的佛学典籍,很难解释得清楚,而且佛学的宗派有很多,说法不一,但殊途同归。因此,我就简单地从“唯识宗”陈述一下佛学中的众生意识来源。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以为有一个离开所觉所明的非我,而独立的孤立的能觉能明的我,是一种妄,虚妄的想象,凭空的想象。无来由,无根无据,无所依秉。不然的话,不能称之为妄。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就是像变镜不变,像动镜不动,带给我们镜像对立,我与非我对立的错觉。
人的这个意识并没有开始或结束,也并非由谁所造,会这么想是因为无明所致,若破无明自然就不会再问这个问题,而所谓无明者,即非无明,是名无明,一切法皆是因缘具足和合而成,所以说一切法空,而空并不是无。
从释迦在世佛学来说,这个问题属于不予回答的,因为无关离苦。传统佛学是实用主义的,离苦是唯一的目的,避免形而上的思辨。所以从佛学来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佛陀在世时候就没回答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