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是在2014年入夏的6月,正在备战考研的我被一次暑期支教活动深深的吸引,我争取到了仅有的三个名额,目的地是前往甘肃的一个偏远小山村,我不想失去这次机会,正好去清静清静,不曾想这次支教生活改变了我的一生。下了火车,换乘大巴到山村小学的路我走了大概一天,校长知道我们要来,专程借了一辆三轮车在村口迎接我们,那天夜晚下起了大雨,山里的路泥泞不堪,回程的路上三轮车卡在了泥道里,校长下车看了看扎在泥洼里的轮胎,他叫我们不要下车一会就好,自己却跳下车顶着大雨去处理车子,我们实在不忍一起跳下车帮忙,终于车子从泥潭中走了出来,当时我们高兴坏了,就像拿了世界冠军一样,哈哈哈,回到学校已经是晚上九点钟了,校长给我们各自都安排好了房间,村里的小学很简陋,但是校长把我们的房间收拾的很干净,校区的房顶还是用瓦片盖的,晚上不时还有动静,大概是老鼠饿了出来找吃的,夜晚很冷,那一夜我听着雨声一宿没睡。有些故事说多了就不是故事了,说到感动,大概这个事件就是一种感动,谢谢你让我想起了从前,那个风华正茂,敢于挑战自己的年代。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得那是2012年的7月,周口爱佑公益与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签约童缘“爱心换客”项目,通过“爱心换客”等多种活动方式和渠道,筹集社会闲散资源(主要是儿童图书和文体用品),在农村小学校设立“童缘爱心屋”,目的是为改善农村小学生阅读环境、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经过所有伙伴的坚持和努力,相继在周口周边商水、淮阳、项城、沈丘、西华、扶沟、郸城各县市共建成了二十多所“爱心书屋”,为孩子们送去了大量的优质图书和文体用品,惠及的孩子已达一万余人。筹建爱心书屋的过程中,志愿者们看到留守的孩子们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渴望的眼神,我们深深的懂得,后相继发起了多次内部筹募活动,让许许多多的留守儿童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
本人的参加的一次公益活动就是刚上大学周末,去的是学校所在地的一个村里,那是一户孤独的老夫妻,一辈子没有子女,靠种菜为生,但是他们捡了三个孩子养了起来,后边还从门口捡起来一个脑瘫的女孩,总共四个孩子两个残疾一个脑瘫,一个唇裂.当走进他们所谓的家,我都快哭了,木板搭起来的上下铺,睡着孩子们,隔壁一间草房厨房老两口住在里面,家徒四壁一点不夸张,好多好多的词在那天下午从脑袋里奔出来,给老奶奶和老爷爷剪了头发,拿出了我们带来别人不穿的衣服,给孩子们挨个洗头,剪发换衣服,他们眼神里都是好奇和笑意,给他们讲故事,表演笨拙的游戏,但是他们很开心,从那次回来以后宿舍同学不穿的衣服,不用的文具什么的都会收起来,有时间就会自己去看望他们。
我有幸参加了一场支教活动,名为“七色光计划”:还记得那天教室里,日光灯管周围飞满了各种小虫,时不时围着灯管打转或是在空中飞出一弯漂亮的弧线,或是贴在灯管上,不小心烫伤翅膀还会执着地扑腾。但是孩子们并不在意这些,一双双清澈的眼睛盯着黑板上的“新鲜玩意儿”出了神——台上的那位面生的哥哥用投影仪讲着“火灾逃生安全知识”——窗外虫鸣鸟叫此起彼伏,而教室里头的这群孩子,一点不比外头安静,或许是因为的兴奋,也或许是对新来支教老师的好奇。在城镇外遥远的山村里,坐落在山坡上的八角小学内,我和新城控股的志愿者老师们和六十多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一起,四个班,三个年级,在这方小小的土地上,低矮的砖瓦房里,在短暂美好的三天支教的日出与夕阳中,一起成长。
我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就是我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那是一个阳关明媚的上午,我们10来个人跟着我们学院的书记,手里拎着提前买好的铅笔,笔记本,橡皮,圆珠笔,跳绳,毽子等一些日常用品和很多的水果就去了河南安阳的孤儿院。他们基本都有一些身体的残疾,有的可能有智障,有的可能腿脚不方便,有的可能视觉听觉有问题(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当时不习惯,毕竟第一次去),但是当那里的负责人跟他们说有人来看他们了,他们还是下意识的笑笑然后鼓掌欢迎,这让我感到了一丝亲切和自然,慢慢的坐下来跟他们交流,慢慢的理解他们的生活,真的很不容易,于是我们为了给他们带来快乐,组队跟他们玩起来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女同学也帮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手工等来分享快乐。
2015年冬,天气异常寒冷,许多住校的小朋友由于天气原因,手和脸都冻了。我们及时的发起了“爱心围巾”活动,得到了广大爱心人士的响应,大家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毛线、手套、衣物源源不断的被送来。随后我们把这些毛线分发到每一位志愿者的手中,一夜之间,掀起了全城编织围巾的热潮。当我们把这些带着浓浓爱意的围巾分发给孩子们的时候,很多的孩子都笑着哭了。我知道,孩子们的要求其实一点也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