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两天就能搞定的一本书,最初没太大兴趣,没有精致的文笔,没有跌宕的情节,通篇平铺直叙,没有理由不草草而过,促使我没有中途放弃的只是kindle排行榜和热评量的居高不下,然而,就像爬山一样是个慢热甚至反向心境的过程,起初可能痛苦,越来越会有挑战感,直到最后征服带来的成就感。起初索然无味,继而略有好感,接着引人入胜,喜出望外,最后,回味无穷,余音绕梁,恋恋不舍。柴静不仅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肃然起敬,有了一个框架式的了解和见解,更重要的是,推翻了一些以往对文字喜好,对阅读习惯的认识。
三年前我就看过《看见》,当时什么都没写,是因为那个时候也许除了感动很多东西对于我来说太深刻,浅薄如我,无法体会或表达。三年后再度阅读,还是一样的感受。人与人、人与世界的争斗、妥协、再争斗,触目惊心,无论是人的暴虐还是自然的报复;人性的复杂,并不是非黑即白,原来真的有灰色地带,只是我们不了解;世间事,并非绝对对错,也绝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有图不一定有真相。
《看见》主要是讲过去几年发生在我们周边的一些热点事件,像非典、吸毒女、家暴、那场地震后的灾民等等等等,这些曾经真真实实的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热点新闻,通过对这些新闻的调查,在向我们传达一种态度跟观点,知道跟感觉是两回事,我们在面对同一个世界,却又无法看见同一个世界。我们更倾向于以简单的道德化思维去评判一切对错。
感觉全是对社会阴暗面的同情,看了以后感觉三观混乱!在作者的眼里什么都可以有苦衷,只要有苦衷什么都可以被原谅被同情!这种观点跟西方一直推崇的自由主义不谋而合!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民族复杂人口众多的国家里一味宣传所谓自由的人文主义关怀是不是会乱套?
这部书还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行业的真实工作状态,在叙述的过程中抽丝剥茧般揭示了新闻工作的真相。这是一个大部分人并不熟悉的行业,然而阅读中我们也体味到这一份工作的辛酸苦辣,同事间的情同手足、恩怨悲喜。极富张力的文字间流淌的情感不时让人热泪盈眶。
捧读整本书一页一字的看过去,当合上最后一页时, 还舍不得结束。掩卷长思,二十章,二十个故事。带给我们不仅仅是感动和沉重,更是一次自我审视和心灵洗礼。柴静那种“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态度,或者也是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