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网上有人就发表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说这种话的人多数是医生,据统计医生家庭学医学的后代逐年减少,一是老一辈干医生知道自己一生的酸甜苦辣,加上最近医患关系差,伤医事件经常发生,不再让孩子学医。二是子女从小看到老人没白没黑的加班,上夜班,回家还得看书学习,假期节日不能正常休息,孩子也不愿意学医,三是社会大环境对医不利。医患关系不好,全民怨恨对医院发泄。有些人就劝大家不要学医,劝哪些家庭条件差的不要学医。毕竟学医时间太长了。多数人不知道学医时间这么长。五年本科,要进三级医院必须博士再读6年,还得规培考证等等,加起来要十几年才能拿到工资。所以劝哪些家庭条件差的孩子,视条件报考学医。当然你就是喜欢学医,家庭条件还行,不怕吃苦,不怕一切,你就学医。随着医疗改革的进展,医患关系逐步会好的,可能十几年后,医患关系会和谐,医生成为人们崇尚的职业。学医选择了对的专业,选择了好的职业。
我学医这件事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医生待遇并不是多高,可是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特别是急救医生,我们参与各种院前急救工作,包括各种突发急病的初步处置,突发事故的现场施救,以及危重病患者的监护与转运等等,这项工作是对身体素质的极大挑战。更何况生活没规律,工作“三班倒”,还经常遇到意想不到的险情,可以说辛苦是众所周知。学医,进而从事医疗工作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得自己小时候特爱生病,一感冒发烧爸妈带我就去小诊所打针,现在从专业的角度看来那时父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但他们疼我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也许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着想,父亲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建议我报考临床医学。站在高考的十字路口,我十分迷茫:不知道今天的选择会带给自己怎样的未来,我想很多人也跟我一样彷徨过。所以我听了父亲的话,所有志愿均报考临床医学。
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3年上的医科大学,也就是1979年,当时只有16岁。选择学医只是偶然。我觉得老人的话还是很有道理,在任何年代有一门技艺在手还是最好的。学医仍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你选择学医,你需要有一定的和人打交道的能力,这和IT男完全不一样。如果你选择学医,你需要有很强的记忆力,特别是在学医阶段。但是,医生以后可能更需要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实我当初选择学医,理由并没有那么高尚,因为那个年代并不像现在的孩子,眼界那么开阔,家庭教育也比较简单,没有好听的鸡汤给你听只有严厉的告诫。所以,在权衡了自身条件后,主要是成绩问题,我划出了自己的大概需要报考学校的范围,比如当时我也向往清华北大,但衡量了自己的成绩之后还是选择学医,这是来自自身的原因。
高考完以后,填志愿,那个年代喜欢学工,学金融,加上叔叔有一同学在一所工学院读大学,于是,我第一志愿添了这家工学院,第二志愿添什么呢?又有一位高中学友在一家医学院校,再加上自己从小对医生这个职业朦胧的一丝好感,于是,第二志愿就添上了医学院,最终,第一志愿并没有录取,于是,终于走上了这条学医的不归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