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到很多评论,就让我感到很神奇,似乎他们对东北的认知还停留在30年前。
2.洗澡搓不出春,就像没洗一样。
3.如果有人说:那是因为你们脏,好几天不洗一回澡。说这种话的人,东北人会把他当成奇葩。泡澡,洗澡,冲凉,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4.八大菜系中,没有辽菜。但是你总会在某个饭店的橱窗上看见,川辽鲁粤,名厨主理,八个字。那辽菜到底是个啥呢,其实不论南北,可能就是你家今晚做的家常菜。例如,炒个土豆片,放点肉。。
5.没有几个人会在冬天屯冰果这种东西,更没有几个小贩会在冬天摆摊卖这个东西,东北人家冰箱里放的几乎都是肉,上一次没吃完的海鲜,蘑菇,野菜,玉米,粽子,面条,花卷,就是没有冰果,一来冬天那东西超市可以随时买到,二来在年长人的眼里,冬天吃冰果的都是精神病,或者孩子缺心眼儿。
6.有人说,爱跟东北人唠嗑,为什么呢,例如洗澡,水热,一般人怎么说,烫,热。东北人怎么说,诶吗,烫银。那你一听就想笑,所以对话之间能产生快乐。
从初八后就开始采购年货了,给全家老小买新衣服。红袜子是一定要穿的!本命年的话要全身从内到外都是红色啊。内衣,外衣,袜子,腰带都是红的。因为本命年琐碎,需要穿红色来趋吉避凶。冻梨,冻柿子,冻刀鱼,花生瓜子,糖,啤酒,饮料。父母单位还会发鸡蛋,猪肉,鱼,米面,豆油,饮料中的两三种,每年发的种类都不一样。猪肉是一定要买的,三口之家也得备个十斤八斤,人口多的人家就更多了。怎么保存呢?切成几块埋到院子里的雪地里,厚厚的积雪是天然的冰箱,不光有猪肉,还埋着一切可以冻的东西,从这块掏出个袋子,是冻梨,那边掏出雪糕,有时又下雪了,东西多了会记不住准确位置,那就左挖挖右挖挖,像土拨鼠一样挖雪。
除夕这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熬浆糊,贴春联。我妈会熬一锅浆糊,热水里加上白面,烧开了就可以用了。我爸和我把对联裁好,铺在桌子上,我在屋里往背面抹浆糊,我爸快速跑出去贴上。外面可冷了,浆糊很容易就凉了,要求一气呵成。趁热乎劲儿,把它贴好。抹浆糊也不能全抹,上中下三大部分,四边都要涂抹,要不好然就翘起来,在外面一冻整个春联是硬邦邦的,风要是特别大,准能刮走几家的对联。剩下的浆糊也会给隔壁奶奶家送去,再帮忙他家把对联贴好。大门,二门都要贴好对联福字。还要贴财神,贴在哪里是有讲究的,可惜我不明白。一边贴仪表求财神保佑,一年发财。
奶奶家会蒸好几锅馒头花卷,一次性蒸完也是要冻起来。要问为什么蒸这么多,过年期间大家都爱玩,吃饭的时间不固定,饿了的时候去拿几个蒸一下。突然家里来亲戚了,米饭不够怎么办?赶紧拿几个馒头放锅里蒸一下,完美解决了饭不够吃的问题。我爷爷还会蒸枣馒头,每个馒头上嵌着几瓣枣肉,甜甜的,每次我都是先吃完枣再吃馒头。现在我也有小孩子了,他也是这个吃法。
东北人没有什么神奇习惯,我们也是人,也是一样的吃喝拉撒,中国那么大,有地域差异很正常,不要把我们特殊化,毕竟东北太大了,包含了吉林,辽宁,黑龙江,三个全省,以及内蒙古一部分,这四个地区都有极大的差异,每一个又有单独的小差异;所以我作为一名黑龙江牡丹江人,我没觉得我怎么样了;我也刚刚从福建泉州一路开车到黑龙江牡丹江,全程经过九个省/直辖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特色,东北人就不神奇,只不过是各种特色中的一部分而已。
我只是跟纳闷为啥要发起这么个帖子,真好奇的话,自己来这边体验体验就可以,别人的话语,不去自己的体会
在丰收时家家都会存黄豆和土豆,把土豆呼熟后切片用来晾土豆干,呼土豆时,我们还会管大人要土豆吃,一点酱也不蘸,就那么吃😀😀😀,晾好的土豆干可以炖猪肉粉条,也可以炖鱼,但最好吃的还是炖小鸡😋😋😋,而黄豆是提前把黄豆做熟,是呼还是蒸我有点忘了,然后把熟黄豆姣成泥,用报纸包成长方形发酵,然后在腊月时下缸里,然后用棍子搅,搅的时候,必须用力,已知于缸都邦邦响,我们管这个叫打酱缸,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吃了(过多长时间我忘了,反正时间是固定的🙃🙃🙃),那时家家都会做酱,但我们管“做酱”不叫“做酱”,叫做“下酱”,那时下一回酱一般可以吃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