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为贵是古往今来有识之士的共识,本人不能钻此牛角尖,即不能否定先贤的共识,也不能抹杀你的质疑,都有道理,没有道理你也不会去质疑,就你所说世上最后的蚊子和老鼠,如果地球上没有了人类,它肯定没有金钱价值,如果只要有中国人还在,今天中国房子都炒出天价,那蚊子老鼠肯定炒到价值连城!如果把金钱放到一边去看,它们仍有意义上的无形价值!
上学期经济学的教材,我们老师说她用的那本教材找不到书商没有,就给我们印的讲义。我淘宝上搜了一下,原价29.80的教材,最便宜的二手书都要44还不包邮,新书得200+。想买某老书的英文原版,嗯……百元以下的都是复印版,原版已经绝了。题主应该庆幸自己活在中国,在某些注意版权的国家,买得起教材的都是有钱人,而且还是不一般的有钱人。
按讲确实物以稀为贵,比如:古董,古代遗存的器物,包括古瓷、青铜器、古玉器、青铜器、古代字画…………等等,随着时空的消逝,存世量非常稀少,这些东西承载古代的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文明,而且只有很精美的东西才会遗存,所以价值很高,有价值连城之说。至于民用的粗东西绝大部分都是臆想臆造,收藏者愿意出钱喜欢也无可厚非。
在收藏领域,的确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五帝钱: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和嘉庆通宝。由于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发行钱币数目相对较少,流传到现代的数量少,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在同等品相条件下,雍正通宝价格是乾隆通宝价格的15倍以上。在收藏领域的瓷器类,也遵循这一规律。
稀这个词原本应该客观的,也可以说是很多物以稀为贵的现象是人为主观的。主观的不作讨论,作为客观事实,稀的意义对于自然界而言是因为不均,不均才能产生变,变才能有万物。倘若世界是均匀的,就没有运动,在物理的角度,均匀跟静止是一个意思,参照物不同罢了。
因为一切价值的基础在于该物品背后导向的意义。稀少而罕见的东西,当然前提是人类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往往意味着这个需求是每个人都想要的。而人类作为高智商的群居动物,适者生存的道理有时候就归结于你能拥有的越多越全面你就更有资格继续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