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喝喜酒随200,不去喝喜酒随100。随份子钱其实是一个很经济的表示心意的办法。送礼物还要劳心费神的想,担心新人不喜欢。而且大家都是有居家经验的,新家住不几年肯定遍地“万年闲”,大量的物品扔也不是留也不是。如果送一件实用性差、又不怎么贵重的纪念品,让新人几年后考虑是扔还是不扔也挺麻烦的。所以干脆送钱吧。我们单位的同事,能跟我玩到一起去的基本上跟我一样穷。大家的婚礼助兴活动都特别的移风易俗。我们通常在婚礼上即兴开展两学一做,新人各拿一本学习材料,新娘的那本上有标注,都是一些寓意美好、有针对性的内容,比如说“美好生活要靠劳动创造”。然后让新娘先念一段事先标注的段落,新郎限时找出是在哪一页,找不出来就要表演节目娱乐群众。新婚抄党章只有夫妻二人受教育,而且洞房花烛比较私密,洞房夜的事情拿出来说比较违和。婚礼是一个热闹的场合,进行两学一做可以教育许多人,既受教育又助兴。
说实话,当时我是同学里面挣钱比较多的,毕竟我当时投资了主题客栈,手上现金流比较多。那个时候的同学基本工资都在1500左右,不要惊讶,这是好些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当时他们随份子钱基本都是800、1000,最少的也有500。我当时也很惊讶,但是随份子钱只能随大流,所以我最终随了500元。后我也陆续参加过几次同学聚会,但同学聚会都是相互攀比、相互炫耀,最后我也就去的少了,到目前为止,保持联系的同学没有几个,但都是交心的那种,至今关系一直都不错。
坐标广州,珠三角的红包都给得很少的,一般就是100-200元,不讲究钱财,讲的是人情和大吉利是,而婚礼上鲍参翅肚一样不少,在广州参加婚礼,包200,新人还给回礼,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礼金不收也是有的,有一次在顺德参加婚礼,新人摸一下红包,就退还给我了,图个意头还有一次去中山参加婚礼,新人在红包袋折一个角之后给回我,结婚去到凑热闹送祝福,新人就已经很高兴了,干嘛要攀比红包多少呢,活着多累啊!
拿我老家来说吧,山东小城市,在我们那个院(某解放军医院)里,子女结婚习惯包200,这个习惯应该差不多有20年了,无论外面如何涨价,两百块岿然不动,关系再好点可以包400,四喜,四季发财,有些地方觉得四不好听,不能包400,但我老家那里不忌这个,稍微有点忌单数(300,700)。我现在在杭州,就得入乡随俗啊。包两百块?两百块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包两百块!拿不出手啊。
长期在外地,很多年都没有参加过同学婚礼了。我依稀记得大学毕业以后,第一对高中同学结婚。新娘和我高中一个寝室住了三年;新郎和我初三做了一年的同桌。结婚那天,我原本打算随200块份子钱,但却发现别的同学最少都随了500块。所以尴尬之余我又补了三百,最终随了500块份子钱。
客家人 爸妈兄弟姐妹自个比较亲的包两百 表姐妹那些不怎么亲的包一百 一个意思 没有别的攀比心 同学朋友就不一样了 都按自己经济情况和同学朋友要好的还是普通的为主 一般的也就两百块 闺蜜那种的最多五百 最低三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