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听了很多次《送别》那首歌,感觉和小时候听感触特别的不同。今天终于去搜了搜具体的出处,原来是因为一首曲子而成的。而那首曲子的名字竟然是《梦见家和母亲》。后来传入日本被改编成一首日文歌叫《旅愁》。而大师李叔同又把它改编成了现在的这首《送别》。三个人,三首曲子,三个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爱恨离别。就如同曾经的我与现在的我,总是在变换的情绪,身边来来往往的人。所以我想我写下这些字之后,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诠释吧。不过没关系啊。我又不想被很多人记住。
我有时候也在想,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居然能作出这么一首歌,小时候,在我看来这也不过是一首儿歌,一首传唱度高的儿歌,当我长大后,全变了,他在我心里不再是儿歌那么简单,这首歌真的包含了太多太多情感,不知道为什么,只要听这首歌就有一种很伤感的感觉冲涌上来,听的心里很难受,这首歌是我认为世界上最好听的歌,没有任何一首歌能代替这首歌在我心中的位置,我真的很佩服作词作曲之人。
他一直不想自己成为娱乐明星,致力于成为“艺术家”。之前录节目的时候有称呼他歌手之类的,他说还是简单的叫“演员”吧。他因“新贵妃醉酒”被大家熟知后,虽然一直也有唱片出来,但这一直不是他工作的重点,他一直在做舞台剧,从《镜花水月》到《四美图》再到自导自演的《昭君出塞》,后者去年在保利连演4场,目前再调整升级等巡演,前两者已经巡演上百场。
很喜欢李玉刚在某个访谈中说的这么一段话:在唐代唐诗兴盛起来,到了宋代又出现了宋词,元代时元曲又兴起,每个朝代的环境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所以形式也需要变化。但即使它们现在都不流行了,也不妨碍它们流传千年,戏曲也一样,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审美变化,不断进行创作和改变。(大意如此,原话记不住)。
李玉刚的扮相结合了戏曲的传统扮相和现代化妆技术,效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他的唱腔不同于戏曲和流行歌曲,兼具双方优点,音域还是很宽的,美声也不在话下,他在改编版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飚了一把”海豚音“,着实惊艳。最重要的是李玉刚整体表演美而不俗,媚而不妖,端庄大气,台风极正。
以前一直喜欢这首歌,喜欢意境,也喜欢歌词,小时候懵懂不经事时候看过《城南旧事》,只觉得一切都很美。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了这首歌。直到前段时间为一位长者送行,酒足饭饱,长辈们起哄说让祝歌一首。脑子里面竟然没有别的歌曲可以与这首歌媲美。这个时候才知道,这首歌是多么的独一无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