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几十年的恩怨不是一个小时的流水线标准化作业就能化解的。说白了这个节目就是借着普法的外衣渲染人性中自私、阴暗的一面。赌博,借高利贷,吸毒,少女妈妈,抢房产,兄弟姐妹反目决裂,外地媳妇与本地家人的怨恨等等。不是说这些事情生活里不存在,但毕竟普通人生活中不是充斥着这些,没必要时时刻刻每天翻来覆去地讲。新老娘舅的来宾绝大多数都是很有问题的边缘人。你可以用真诚的态度去聆听,客观克制地讲述他们的苦,然后认认真真地引导社工,人民调解等来介入。基层组织里不是没有这样的力量。而你把这些人的故事用一种毫无节制的猎奇方式,作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讲述出来,凸显故事中人性的畸形和扭曲,而后流于形式地说两句场面话,还装作很正义,我是为你好。那问题就很大了。你只是靠宣扬人性中的恶来满足受众的窥私欲罢了,这就是三俗。我的邻居里有人因为重病母亲的赡养(和遗产分配)问题上过调解节目。九十高龄的母亲躺在床上已经说不出话了,奄奄一息。记者还在问她问题(于心何忍)。另一边子女们吵得不可开交。这画面简直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然而还是全部播放出来了。那一集的收视率可能不错,但最后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固然,传统文化对于社会整合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中三从四德、愚孝、三纲五常等,却是本应被抛弃的糟粕。但人们无意识中,因为知识水平所限,容易对其产生一种共鸣。比如,在2011年3月的节目中,柏万青因在电视节目中强调:“贞操是女孩给婆家最贵重的陪嫁!”,引起了舆论的一片哗然,有人抨击她称:“对性的约束是对人性的禁锢,是非人道的。”受传统观念影响,节目中所倡导的妻子要包容丈夫的行为、儿女要顺从父母的一切想法、女性回归家庭、家人之间应该讲更多感情而非法律等落后观念,注定了这类节目无法吸引年轻一代人的关注,甚至会因为父母一辈用节目的案例来教育自己,而对这类节目产生强烈抵触心理。资深媒体人连清川认为:《新老娘舅》这个节目的本质。用柏阿姨和电视台编导那些陈旧可怕至极的价值观,用他们所掌握的舆论公器,来塑造所谓的社会正能量价值观。
《新老娘舅》中的调解员,来自各行各业。由于各自知识水平的不同,调解的时候有些漫无边界,也缺乏统一的评价机制。而且由于调解员团体年龄普遍偏大,在主观上,喜欢用过时的观念去劝服80后、90后的团体,无法做到设身处地的想。这使得说服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是专业人士参与活动的匮乏。专业人士固然可以使得节目的含金量得到提升,但是相比较一板一眼的专业解答,受众更喜欢简单粗暴的道德评判以及浓郁醇厚的心灵鸡汤。
我觉得《新老娘舅》的几位女主持人都属于机智灵巧型的,说话也很有个性,嘉宾主持中有一位特别可爱的阿姨,叫柏万青,是《新老娘舅》的明星调解员。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精明能干,调解起矛盾来,那叫一个干脆漂亮,合情合理,让人心服口服,相信年轻时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大美女。
这个节目实际上满足的是人们看热闹的心态,看热闹不嫌事大,越极端越夸张越好。就像前面很多答案已经说了的,这个节目里的例子都比较极端,那么苦大仇深一个陌生人几个小时劝几句就解决了?那些调解成功的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有效的,我想大部分都不知道。
被迫跟着家里人看过不知道多少期新老娘舅。有大概小一半的素材,是应该当场报警的。但他们始终选择调解。说好的建设法治社会呢?停了好,晚饭清净。为了政治正确补一句:如果是因为民意或者维稳压力而被迫停播,那么就不太合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