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病人的出发点是解除病痛就是恩人,解除不了那是没有办法,医生可以根据病情拒医。现在很多病人认为没有治不好的病,你为什么没有给我治不好,你不是庸医就是故意治不好。治好了是应该的,治不好甚至死亡那你一定有错;还有我出钱了我就是上帝,还有人认为我是纳税人,我养着你,你必须给我治好,而且要态度和善,笑脸相陪。现在医院不能拒医。
医者父母心,而患者对医生很尊敬!即使出现死亡现象,患者的家属也不去追责医生,而他们都明白,医生已尽力了!而古代,对医生更是尊重,称医生为先生,假若有人生病了,要用轿子或牲畜去聘请,穷人假若没有还要借用别人的,而医生对患者则更有割股这之心去医治病人,医者父母心就是这样传下来的!医者对很穷的人,甚至不收费,即使收费,也收取一点点,连药钱成本都不够!那时的医者都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原则为准。
和古今无关,说什么人心不古,那是胡扯。根本原因三点一是国民更开化,古代统治者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医疗上更是,但现在老百姓大多懂一些的。第二点是过高的必须的医疗成本,这必然滋生怨气,积累多了必然要发泄,第三点是传媒的错误导向,这一点最是重要,本来是极少数的医闹,经过媒体的大肆宣传,实际上激化了矛盾,起到了坏的榜样。
古代的郎中在人们心中非常受尊重,有钱人家请郎中要抬轿,次一点牵匹马,穷人也要牵头驴,离家近的专门派人拿着郎中的医用工具前边引路。那时候的人们很崇拜郎中,称为先生。病人治好了感谢,不好也要说声客气话,如劳烦先生了。病人是死是活与郎中是不负责的,所以也就没有现在的医疗纠纷什么的,也就没有所谓的医患关系之说。
大家都别议论了医患关系好不了。因为检查费。材料费。药费。等等。不跟医生的收入挂钩。见了病人。敷衍了事。如果跟医生挂钩了。他就眼红了。铆足劲儿。乱开一切。赚缺德的钱。哎。没办法。最好宣传善有善报医生可能还收敛点儿。
扁鹊六不治:人之所病,疾病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