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周师傅,就是在只有5㎡的修表店。这样狭小的空间里,凭借一双巧手把生意做起来的。他喜欢修表这一行当,也喜欢收藏一些自己喜好的表,店里放着好些他的藏品。在上个世纪60年代,手表是结婚“三大件”之一,修表还是个热门“高薪”行业,许多年轻人都想学这门手艺。一直到了上世纪90年代,手机的流行冲击了钟表行业,曾经吃香的修表业才没落了……
我是干项目的,我身边有很多施工工人,他们也是千千万万手艺人中的一员。他们的工作也许并不伟大,但他们却是室内设计最终圆满落地的重要环节。他们的工作辛苦繁重,难能可贵得却是每一次对工艺的细致与苛求。大多数的匠人们一生只从事一项工作,但他们把手艺当作自己的人生来完成。在这个一切求快的浮华时代,匠人精神与匠心显得尤为重要。
“磨剪子嘞,戗菜刀……”小时候每周末都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如今却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年轻人们在刀钝了以后,往往会选择购买一把新刀,而如今大品牌新材料的刀具也确实比以往更不容易钝。只是年长一些的老百姓还是习惯去找磨刀匠磨下刀,或者自家就有这么一块磨刀石,在他们的记忆中,磨刀匠与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
我们永兴街里的永兴理发店,还保留着上世纪的老三样——剃头、修面、修眉,兢兢业业传承着剃头这一门传统手艺。两位阿姨跟着店主学手艺,之后从店主手里继承了这家店、这门手艺。以前永兴还是个公家理发店,来店理发的不少大人物。现在也常有人开车过来理发,只认两位阿姨的手艺。开店几十年从没放弃过这门手艺。
贺师傅是个修鞋匠,老街上原本还有其他修鞋铺,但随着时代发展,它们都消失在了马王街。而唯一剩下的贺师傅的铺子开店16年,从没想过干其他的,因为热爱。吃穿住都在这一间幽暗的小店里。在那个年代,贺师傅难得念完了高中。他喜欢读书,家里却没钱给他往上念,最终他只能成为一个修鞋匠。
儿时院门口,有那么一群人,挑着担子,担子上有小炉子、板凳、锤子等,还有把钻子,他们就是锔碗匠。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及高超的技术,对物件进行修补并添加装饰,稍经打磨后使其身价倍增。锔碗匠正是其中之一,只是他们更多地为普通老百姓服务,挣一份辛苦钱养家糊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