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川渝地区最为知名的笑星李伯清甚至在微博声称:「四川从来没有麻辣烫这种东西卖,四川人也不晓得究竟啥子叫麻辣烫。」但后来他删去了这条微博,又在自己的公众号提到四川麻辣烫说「也是有过的」。
麻辣烫经营模式演练成熟,转向四川省外开拓之时,恰好在 1997 年左右,那是下岗潮来临的一年,受其冲击最重的便是东北。大批失去工作的东北城市工人,被迫成为预备役的街头摊贩,他们也迫切需要选择一种适合经营的小吃。
90 年代末,各行各业的门槛都被打破,也包括火锅的经营模式,「小火锅」出现了。与以往卖火锅的饭店相比,小火锅多为个体户经营,店面小得多,装修也极为简单,往往只有六七张小方桌,一桌坐四个人就正好,每份菜的分量也相应削减。靠着从每一个细节省钱的做法,再加上激烈的竞争摊薄了利润,火锅也变成了工薪阶层周末聚餐的常规选项。
四川人发明了麻辣烫,但它坐上小吃头把交椅却不是四川人的功劳。任何一个东部城市居民想吃麻辣烫,无论光顾街上的店铺,还是打开外卖软件,最容易见到的都是两个东北人名:杨国福、张亮。
谁都可以卖的麻辣烫,只有东北人把它卖出了规模,只有东北才有如此多的「剩余劳动力」,足以把麻辣烫店开到全国每一个城市。他们也很清楚,海量下岗工人撑起来的餐饮业,东北本地肯定消化不了,必须走出去,才有生路。对这种外来小吃,东北人的经营之道与其故乡的四川人截然相反,他们不搞差异化竞争,而是去异存同,让麻辣烫的每个细节都变得更好模仿,更好传播。
五角钱一个的「下岗牌」专业卤鸡蛋,是今天茶叶蛋普及的最大推手。来自四川的麻辣烫,大概就是最佳选项。它虽不是东北人熟悉的事物,但在掌握汤底配方后,烹饪要求就只是一锅煮,谁都学得会。事实上,对于极度困窘的下岗工人,当时像这样易上手的选项极少,麻辣烫之外,无非就是烤串、水饺和茶叶蛋。而麻辣烫在这里边综合性最强,什么菜品都方便加入;适宜面也最广,午餐晚餐皆可对付;是最具市场前景的选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