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还只有五六岁,父亲的工作单位在格尔木,家属区很大,孩子多,邻居们关系融洽。春节将至,家家开始忙年,大扫除,准备过年的食材和糖果等。新衣新鞋也已经备好了,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年三十,父亲亲自将早已想好的春联书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外。年夜饭准备好了,先放上一挂脆响的鞭炮,然后,一家人一个不少地坐下来开吃。哇!平时难得吃到的美味佳肴——酥肉、回锅肉、烧排骨等,可以大口大口地吃到撑。真的非常难忘。
最为怀念小时候乡下的春节,家家灯火通明。人们买的各种各样的年画、鲜红的对联,装饰着整座房子。仿佛能看见房子快乐的笑脸和它那爽朗的笑声……人们穿上火红、美丽的新衣;戴上了软绵绵、可爱的帽子;围上了五颜六色、随风飘摆的围巾。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尝着美酒佳肴,谈一些开心的话语。在这天,最高兴的莫过于小朋友了,只要嘴巴甜一点,压岁钱就大把大把往布兜里钻。
那是我们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充满了新婚的甜蜜。记得那时海口的公交车不多,我们的新家在郊区,上班在市区,距离最近的公交车站还有两公里多路程。他心疼我,就骑单车上下班,每天到车站接送我。年三十,他照常在车站等着接我回家,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说要给我一个惊喜。回到家,原来是公公、婆婆坐飞机从青岛赶来过年了!他们在家准备好了年夜饭,还包了饺子,虽然菜式不多,小屋也显得更加拥挤,但其乐融融,无比温馨。
那是我家第一次创业,到了拉萨,过的第一个春节就与藏历新年巧遇。藏族邻居们端着装有“切玛”的五谷斗,提着青稞酒壶,捧着哈达挨家挨户地拜年。他们一边唱祝酒歌,一边敬酒、献哈达,感觉好新奇,也很祥和。在此间,我学会了说“扎西德勒”。到藏族家拜年时,看到了漂亮的藏柜和羊毛卡垫,品尝了美味的藏式茶点“卡赛”和炒开了花儿的麦粒,喝了醇香的酥油茶,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确是个不挑食的吃货。
大年三十那天,一大早,我和妈妈来到了买鞭炮的大街上,仿佛置身在鞭炮的海洋里。鞭炮的形状各不相同,有长的、短的、大的、小的、粗的、细的……我最喜欢的就是那小小的蝴蝶雷。我和妈妈买好了鞭炮,等待着夜幕降临。吃完年夜饭,我就要迫不及待地下楼放鞭炮,可妈妈说要等到十二点辞旧迎新的时刻才可以放鞭炮。可是这样的春节就过了一个,我们就搬到城里了。
有一年我们来到青岛栈桥附近,挤在人群中迎接千禧年的到来,一起跨进21世纪。而这年春节也是老公一家多年难得的团聚新年。当我看到他们欢聚的那一刻,突然格外想念娘家。过年期间,青岛下了多年不见的大雪,我的第一个青岛好朋友也来给我拜年了,大家一起到中山公园赏雪、拍照,在欢乐中,乡愁被深藏在了心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