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每个中国人期盼的日子,它代表着家家团圆,喜庆吉祥。虽然,现代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主要还是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水平富裕,才会出现年味越来越淡。我是80后,记得小的时候,我们最盼的就是年,因为到了过年,家里可以吃好吃的,比如:肉,鱼,新衣服,稍微好一点可能还会有玩具。大年初一早上早早的起来,穿上新衣裳,家家都把自己家买的鞭炮拿到大门口,在大马路上放,这家放完下一家,大家成群结队在观赏。再一起去给家族的老人磕头拜年,最后一起聚在一起吃饭喝酒。但现在的这些场景已经不复存在,人们的生活物质方面都好了,平常吃的穿的,可以说和以前过年没有什么两样。所以,人们感觉年味越来越淡,现在剩下的都是在攀比,大年初一也没有再在街头一起放鞭炮的,也很少有成群结队的。人与人的交往交流也在慢慢的变淡。
现在很多人觉得过年的“年味"越来越淡了,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农耕社会,游子漂泊江湖谋生,乡愁绵绵,过年是阖家团聚的最好契机;经济不发达,过年可以集中享受美食;老人收年礼,小孩得压岁钱,爆竹声声,焚香祭祖,走亲访友,其乐融融,那“年味"浓得没法说!可是步入小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交通发达,互联网通讯工具普及,地球简直成了一个“村庄”,乡愁正逐渐淡化,美食可随时享用;娱乐方式、工具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对传统娱乐节目兴趣大减,祭祖还有清明节,网上访友成了时尚,这大概就是“年味”越淡的原因吧。
现在的经济普遍都还不错,现在的人平常新衣新鞋经常买,过年买就没什么新鲜感也没什么期待值了;大家平常也会经常犒劳下辛劳工作的家人或自己,下下馆子吃吃美食,不用等到特定节日才有丰盛的美食,所以过年时的年夜饭也就显得看来没那么的特别、美味了;家里嘛,有的人还是会稍微布置一下的,贴个春联啥的;有的人就懒得布置了。现在过年的选择比以前多了,以前过年过的是团圆,是一家人忙忙碌碌一年之后的相聚,是告别过去一年的不开心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这里有期待、有兴奋、有很多很多无法言语的感受。
经济条件应该也算一个原因吧,现在经济普遍不像以前那么艰辛。以前的人普遍比较节俭,大人们总是一心想着多做的点事多存点钱,这样年底才能过个好年;以前小的时候平常是没有新衣服的,大人一般要等到过年才会买新衣新鞋;平常吃饭也相对比较简单,所以过年时的年夜饭就显得格外丰盛;家里平常最多也就是干干净净的,只有过年时候才会张灯结彩,漂漂亮亮的;所以,小的时候对过年会比较充满期待,期待家里漂漂亮亮的、期待可以穿新衣戴新帽、期待给长辈拜年道吉祥、期待跟小伙伴们一起放烟花炮竹。
现在的过年,已经没有我们儿时候的年味了,那时候的过年是我们小朋友们最期待的节日,现在我们长大了,年味也越来越淡了,如果不是村里还放着鞭炮和办着年货这些流程,都没感觉到是过年。只是现在农村人过年还是一样的过年,只是我们办的比以前简单了。在我小时候最喜欢就是过年了,很喜欢天天数挂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童年,因为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买和过年才有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所以是特别的期待!还有就是爸爸妈妈给的压岁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现在的人对于过年更多的期待应该是过年可以放假;而放假的这几天,每个人选择过年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人觉得过年就应该放松而选择去自己喜欢的地方旅游,在旅游的地方跨岁;有的人会为了提升自己的事业选择利用过年的时间应酬,结交更多的生意伙伴;现在过年少了分期待少了分兴奋感;自然年味也就淡了。年味变淡了,变的是环境也是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