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告别天堂》,印象过分深刻。截至目前读了四五遍还多吧,当初由于对笛安的痴迷读了她所有的书。也许是为了满足年纪小时希望与众不同的虚荣心接触了这类文章,但其实并没有对其文风内容情感有太震撼的印象。但后来,我每一次读到一些片段都会掉眼泪。我现在已经不太敢完整的阅读它。人生观的改变,如果拿读一本书的前后感悟之差来衡量是否过于草率轻薄。我们的代入感总是太强,经历的越多,越愿意把自己放进书中角色中,然后合上书轻轻的叹一句:"是了,这就是我了。"这种共鸣导致了领悟,其实不过是你自己情感诉求的改变与内心细腻程度的不同。我还是挺愿意感受自己与一本书从接触到感知再到融合,那真的太美妙了。
《从心选择》吧,读这本书之前,自己考虑问题或是关注点更多的是外界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应该算是读了这本书后开始坚定凡事主要问问自己内心真实的意愿,只要自己能很肯定自己愿意这么走,那就这么决定了,不再去太多顾虑和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不是说完全不听别人的意见,而是会把这些意见作为一种参考,占的比重不会太大。关键还是自己内心怎么想的。
强烈推荐《牛虻》,小学五六年级读的,无意间得到的一本旧书,在我很懵懂只会看那些花花绿绿的玛丽苏小短文的时候第一次让我体会到有了精神世界的感觉,将爱、信念、选择介绍给了我的书,这是第一本,看哭了我的书,这也是第一本,而且故事很棒,能读下去不觉得枯燥,结局很心疼,“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的飞来飞去。”
不存在了,越长大,越发现没有什么可以影响自己了,并且所有不合理和做不到都是认知的局限和对人性与自然的不尊重,比如说做不到的事情都是因为懒惰,把懒惰视为人性的一种恶,却忽略了最没有意义的事情,终能证明自己不可或缺。我要表达的就是:只有认知能改变你。而认知本身是不可控的。你能做的就是看的更多,经历的更多,没有捷径。
三毛的《自己》,不是书,一篇很短的散文但是确确实实对我的三观有很大影响。短小但是表达了不少关于人际交往的态度。读完之后觉得很受教,关于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待人接物都有了新的认识。有幸在慢慢形成自己三观的时候能读到这篇散文,也从中受益不少。强烈推荐,去看去看。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对我的影响很大,她告诉我一种生活态度,生命中所有的遇到都有意义,“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白菜豆腐,我都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开心也好悲伤也罢,都用心去经历,好过一心困在死胡同里无谓地委屈巴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