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高三甚至是高中三年,有一股动力在身边鞭策着自己,就是家人,具体点(来自农村,父母在家都是务农,没有文化吧,不管天气好坏,都在辛勤劳作,自己知道自己花的每一分钱,都融合了父母的泪,血,汗),所以自己还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学习,这个动力现在也在鞭策着自己。它随我前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个需要动力吗?只不过是没兴趣或者是懒人为自己找的借口。对我来说,一路上的学习,好像都来源于兴趣。高中阶段,所有感兴趣的学科都学得比较好,比如数学,物理,化学,都是接近满分的节奏。动力感觉是正向的循环,因为兴趣,提前借书自学,通常提前自学完一本书,练习册也提前做完半本,平时就没什么作业压力,只要做另外布置的,练习册也可以继续往后做。老师上新课相当于是在复习了,边听边做后面的练习,听到新鲜的内容才停下来专心听。成绩自然就高了,老师会看重你,同学经常围着问问题,得到的反馈都是正向的。然后就会更喜欢这些科目。正向循环。
父母的期望,未来的生活,人生的梦想,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回报。
弱弱的说一句,我高三之所以那么努力,是因为老师突然说我可以考上复旦或者是上海交大,所以考入清北啊,复旦啊,一直都是我坚持下来,支撑我努力学习的动力,虽然最后高考还是失利了,但是至少考上了一个985双一流,还是不后悔的吧,要后悔只能后悔自己没有考上清北了,高一高二打酱油去了。
为了父母在外有面子,为了以后给父母买东西的时候不用看价格牌,为了给未来的她造就一个优质的另一半,所以我很拼。
我不能让别人嘲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