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个饭、做点运动,各自聊聊彼此的生活,给自己的生活注入一些新鲜和有趣。遇到开心事彼此分享,遇到难过的事情吐槽分析,这每一个内容都会有实实在在的参与感,参与到别人的人生,在卖力的帮忙解忧,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被重视的,这种情感的支撑非常暖心。作为社会人,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和喜悦真的会让生活变的更加津津有味。
自从我去年开始,跟大学的闺蜜几个人约定了每周不管再忙也要尽量凑着见一面之后,我的生活果真变得快乐了不少。每次见面的时间地点大家也都是互相迁就,有可能很晚才能见上,匆匆一面然后都又各自回家。但是这个过程已经让人越来越能体会到其中的意义了——被需要和被温暖的意义。
我一直很喜欢做饭。刚毕业的时候在北二环租了一个非常非常小的、90年代的小一居。房子很破旧,而且因为临街,每天都会攒很厚的一层灰,擦都擦不干净。厨房的下水道很窄,就算非常小心地不往水池里面倒菜肴的残渣,也还是很容易堵住下水道。房租大概3000左右,也算不上便宜。
我尝试逼迫自己,所有东西必须等到快用完的时候再买,现在购买途径这么发达,也不会担心用完接不上的情况。家里不再留一堆乱七八糟的瓶瓶罐罐。衣服如果连续两个同样的季度都没穿上,那就必须扔掉或者送人。只留下精致的、好用的,不让所有的外在生活物质成为心理和头脑的负担。
住在帝都的人都知道,即使住在同一个城市,但每天能见面的只有同事。朋友之前如果要见一面可能要跨越交通、距离、时间、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等层层阻碍。大学毕业5年,大家都在,但是见过的同学不超过3个。
在菜市场看到买到新鲜食材,简直是我生活里的一道光。而看到光后,接下来的烹饪,除了演绎火与食材的人生之味,做一桌好吃的,其实也是自己放空、愉悦、幸福的重要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