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将沧海和巫山之云暗喻夫妻之间的情感,可以说极为绝妙,不但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两者感情的深厚,美妙,和无与伦比。由此可见,沧海和巫云,在其心间不仅是大而美的,更为之云水之最的体现。除此之外,在本诗的后半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更是体现了作者对于妻子的态度和当下对待世间其他诱惑的心性,意为虽然常在花丛里穿行,却毫无欣赏之意,一半是为了自己的修德,一半则是因为放不下心中思念的你。自此,对于世间红尘再无眷恋之心,专心修德寄托思念,这般情深意重,彼此间穿越生死的虐恋,以及如此宏大而深沉的厮守,是很多人难以想象,这也成就这首诗和作者在当时的地位。
唐代诗人元稹为悼念亡妻写下的这首《离思五首·其四》,诗的前两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佳句至今为赞美情人间的恩爱。表达恋人对感情的忠贞和思念而广为流传。不同于其他诗人的悼亡词,这首诗给人最大的感觉便是抒情有格调,言情而不矫情,明艳而不庸俗,悲情而不苍凉。这首诗词采用了“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而我们最熟悉的这两句话,是从《孟子尽心》篇中的观于海难者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发展而来的。而这两句话意思便是,一旦经历过深广无比的沧海和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其他任何的云水都暗然,再难使我心动,就如同诗人见到妻子韦丛之后,再也无法动情于她人一般。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对妻子韦丛深切的思念。第一句这句话化自《孟子·尽心》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意思是如果你看到了大海,再看其它的河水,溪流,就都不能称做水了,你要是与圣人在一起,做他们的弟子,那你就很难再听进去别人的言论了。其实孟子的这句话其实是衬托孔子的伟大,前面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方式(《孟子》最喜欢用的修辞)来表明圣人思想的魅力。元稹很聪明的化用了这句话,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妻子韦丛的悼念。元稹的这首诗成为了一千多年来,年轻男女思念对方时吟诵的经典名句。
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难为”“不是”,夸张,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他更美好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一句饮用自《孟子》中的典故。《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朱熹在其所著《孟子集注》作注释:“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大意就是见识领略过沧海以后,则其他之水都称不上水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下一句是 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五首》的第四首,全诗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正常都是两句连用: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更能凸显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