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个人来说,飞信是被iPhone和微信终结的。当时我在香港读书,女朋友在上海。香港的中移动可以用飞信,每月10元,如果用短信发飞信的话算本地网内短信,而香港的本地网内短信几乎是免费的,所以那时候等于我每月花10元钱,不上网(那时候香港还没有68元无限上网这个大杀器,计流量上网很贵),就可以享受无限量的跟身在上海的女朋友发短信了(原本发跨境短信好像5毛钱一条)。就这样过了两年左右,我买了iphone,签了3G上网的套餐合约,再不久微信就出现了,于是再也没有用过飞信。飞信承载着我和我女朋友刚开始交往时的美好回忆,可能当时没有飞信的话,我们的这段异地恋很难维系吧。
不方便说太多,飞信是利益链产物,有人发财就有人眼红,然后眼红的人就搞掉了发财的人。整个飞信都是外包业务,从机房到设备都是移动采购的,每年大笔运营费用,项目年运营成本数十亿,移动花钱,移动推广,移动自己考核自己的发展指标,就是放在那里不去运营,左边进,右边出都是利润,所谓的成本换收入。其实整个移动集团,都已经开始衰落了,不止飞信自己,移动曾经引以为傲的几大基地,都开始荒废了。飞信之所以没有退市,是因为市场有基数了,撤不起,一方面想发展又不敢,另一方面想退出市场也不敢。
移动无法痛下决心颠覆自己,革自己的命。PC端惨败腾讯,但移动互联时代,飞信完全有能力成为更好的微信的!可惜!飞信发送的信息,无论对方是否联网,都可送达。这点是微信做的再好也比不了的。问题在于:飞信做的越好,越影响既得利益——短信带来的巨额收益。微信导致的短信数量减少,已经使运营商头痛,如果飞信像微信一样强大,为运营商带来大量money的短信必然灭亡。这是运营商所无法接受的。
飞信的诞生不是以客户需求为目标,更多是作为企业在某一阶段的自身发展需求。在飞信诞生前,传闻移动意图收购还不发达的腾讯,那时腾讯只是众多SP中的一家,每月巴着移动做SP费用结算,腾讯开出了1个亿,移动觉得不值那个钱,认为不如利用自己的品牌和客户基础开发一个自有产品,于是有了飞信。话说回来,如果当初真的收购了,也许没了现在的腾讯,更没有微信了。
飞信号与手机号绑定,而很多人一换手机号,就顺便忘了原来的飞信号了。飞信不能给联通及电信手机号发送信息。飞信对接受者具有负效用,飞信信息与短信混淆,有时候发送者的不节制使得飞信信息变成垃圾信息。飞信手机终端发送的信息按照短信收费(三年前是这样的,可能后来改了,但已不再用)。
不能跨网使用;界面粗糙步骤繁琐;除了免费和pc端发短信没有任何亮点;对骚扰行为没有屏蔽机制;等等。曾经我用飞信的唯一理由是把电脑上的小段文字转移到手机上,现在各种云端软件出现,哪里还有使用的必要。以国企思维,进军互联网行业而不思改进,不死还等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