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二分二至,春分是太阳赤道和地道水平相遇的点,即卯点,即7点正的0秒射出的一丝阳光,对于北东半球90度的人来说是夜24点0正时春分点,对于西经270度人来说是午时正,相反的时空是八月的秋分点,连接两点成为赤道线,春分点为卯正,秋分点为酉正,卯酉相冲,二力平衡到极限,连接这两点过太阳外边与太阳纬0交点平分一年日地空间,夏至点是子午相冲二力平衡到极点,何谓子午相冲,即太阳经线,还和地球分上北下南,上太阳上面顶点和地球上面顶点为北为子点,下面顶点为南为午点,子午相冲即在年里的午月(农历5月)夏至日,对于东经90度的人来说是午正12点,这时太阳升到扎极圈顶,把太阳的南极点立合在地球的北极点上,构成子午相冲,站在地球270度的外太空,两个圆一上一下刚好交圈,地球的子点与太阳的午点相会,成为子午相冲的特别天象,相反的日地日空出现在(农历十一月,子月,)冬至日,那时也是在冬半球的子正,夜12点0正,叫午子相冲,即天体引力子与午到到达平衡极限出现的持别天象,又春分点对南半球来说是秋分点,秋分点对南半球的人来说是春分点,夏至冬至极昼极夜的始终相反,这是我国地支对日地空间二分二至的子午卯酉相冲引力的平衡极限解释。应用没有问题,理论是严谨的,
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如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想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月俩节不变更,最多想差一俩天, 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是八二三!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独特创造,其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综合了天象、气象与物象,并通过对时间的掌握来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时代如何变迁,科技怎样发达,“二十四节气”理应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弘扬、传承下去。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中国劳动人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把二十四节气名称的一个字,用字连接起来编成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