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读大学的生活费,我们读大学的时候,那时候的生活费是很少的,几乎不用自己掏钱。我是1986年考上大学的,那时候上学学费生活费都很少。我记得每月班里的生活委员都要发30斤饭票,发二十多元的菜票,当时的物价水平很低,在学校食堂吃饭,一般说来,青菜、豆腐等都是二三角一盘子,炸虾才五角,足够吃饱饭的,所以,那时候的大学生几乎不用自己掏生活费。甚至结余的饭票菜钱还退钱,足够买点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的,真的幸福极了。最让人回味的是,那时候食堂卖的一种小肉饼,每当体育课的时候,我们活动剧烈,也饿得快,所以,不到吃饭的时候,我们就去食堂排队买小肉饼,吃上两三个就能吃得饱饱的,回想起那时候的肉饼,觉得真解馋。那时候,同一宿舍的同学,如果遇上谁过生日,每个人到伙房买一份菜,提前安排好不要买重复了,然后凑上几元钱,再出去买几瓶饮料和啤酒,聚在一块,说学逗唱,那真是快乐幸福。无论怎么说?大学的生活总是让人怀念的,不仅有廉价的生活费,更有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让人留恋不舍的大学生活。
我记得我是八九年前考上的大学,那时经济条件也没这么好,每次开学除了学费,父母固定给我3000元生活费,一个学期的。除去假期大约一月600元,基本这600元包含所有的花费。吃喝,话费,买衣服,买鞋。当然了,不是只有我这样,我们那时的同学至少有一半是这种情况,毕竟都是农村出生的,家里真的没钱。我记得我给我们宿舍同学的伙食基本就是早饭,晚上两包子或者一兜手抓饼配一碗汤。中午一碗面条或者砂锅配两馒头。我在我们宿舍被称为凉面王子,因为每天中午我都点一份凉面,我们学校的凉面配上鸡汤真的好吃。我们宿舍另一个同学被称为包子大王,这货能一天三顿吃包子。 贫穷的经济造成了我们生活的拮据,为了买点别的东西,我们会偶尔去发个传单,然后每年拿个奖学金。基本生活也就过去了。生活费的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怎么想办法改变他,让自己过得更好吧!
我出生于广西山村,家庭贫困。在2002年到南宁读大学。当时父母说砸锅卖铁都要给我读书,我也明白父母的辛苦,当时一碗粉是1.5块 饭是2块起步,对于我来说是很贵了,记得当时一个月从家里拿150块,对于今天来说不是很多。04年,我生活费有到了170块,但还是感觉不够用,那会舍友经常邀请我去网吧,都没去,因为穷。于是我就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做兼职,第一份兼职是帮别人清理一个停车场,是那些停卡车的停车场,两天时间赚了8块,开心要死。又是周末。第二份兼职是搬东西,一个上午赚了5块。还有很多。06年,时间过的很快,这时候我的生活费就过200块了。一直到今天,我还是保留这种节约的生活。
我上大学那会儿一个月的生活费20元左右,并且包括一个月的零花钱。我是八八年考上的大学,因为家境条件不好,害怕到省城上学后会给父母增加太大的经济负担,心理总是惴惴不安。因为上高中的时候,在学校是基本上不用花钱,学生们都是自带咸菜,条件好的可以在食堂打一份水煮冬瓜或者白菜。主食都是用自己家里的粮食换的饭票。开学那天,父亲亲自把我送到省城,到学校报到以后,父亲带我到市场上买些生活必需品,我突然发现市场上有卖咸菜的,我简直太惊喜了,赶紧兴奋地告诉父亲,父亲听到后沉默了好久,我看到父亲的眼眶湿润了。
上大学时候,家庭很贫困,也差点和这所大学失之交臂。当初母亲给了我500元作为体检路费,结果花剩下100元刚好够去广州体检的车费,所幸的是,姐姐在广州,后来顺利通过了体检进入了大学,那时候还不独立,姐姐陪我去的大学。上大学时期,虽然家里条件有限,但还是给我配了人生第一部电脑,姐姐读书多年,也没有能够配上一部电脑。想想真是不应该,大学时期用钱也比较多,所幸学费不算高,一年5000多吧。生活费开始时是600一个月,后来物价上涨,变成了800,最后是一千,当时网络也不发达,没有微信,支付宝。便在开学时一次性拿够5000元,这样的结果是半个学期左右,便花完了。
城市不同,男女生不同,生活费也自然不同。看怎么消费,其实相对来说,大学食堂的伙食费全国都差不多,对于其他支出,会淘会选,克制不必要消费,我一个月1000就可以啦!像我在成都,同一个寝室室友800——1500元不等。而且大学时间多,兼职可以挣不少钱的!像有些同学大一大二兼职加奖学金挣一半以上的生活费,大三开始就不向家里要生活费了。还有就是有女朋友或者男朋友的话,可能开销会大一些,预计每月250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