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华西村经济的其实还是华西村本身。现代企业,除了要追求企业转型升级,更重要的还要追求“人才经济”。而华西村从几十年前信奉的“集体主义”政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放在如今的社会,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了。华西村九成的年轻人毕业都会回乡发展,而且他们大都是“内部通婚”。这是由于华西村对村民的车、房都是统一分配,村民子女从小到大上学、甚至出国进修都由华西村掏钱。但前提是这些受政策照顾的村民子女们以后必须回村发展。华西村这种“家族统治”明显有排外的倾向,不利于外界人才的引进。华西村的后代们不乏有很优秀的人才,但是相比于整个中国,还是未免小了一点。其次,华西集团的高层基本都是华西村领导干部的亲属。企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一家独大的后果,只能是千疮百孔。
他们破不破产我不知道啊,好多公司负债率高也有可能会翻身的。
我们公司现在用的纤维就是华西村的,配合度比江南公司好多了,很好用,如果不是有一个物理指标达不到非常高的水平,我们估计所有生产线就全用他们的了。
最起码他们对待一个分公司每年采购量两千万元,同时集团每年采购各种纤维基本在五千万左右,正在向更多冲刺的客户拿出了很认真的态度,产品有瑕疵很正常,我们也理解,但是江南公司打死不给退货,华西村很痛快地答应了,就冲这点,我和几个负责工艺的同事不断调整工艺,用上了他们的产品,而且效果很不错,很稳定,就是断裂强力达不到比较苛刻的客户的要求,所以还有一个生产线用江南的化纤,江南公司其实和我们公司合作了7年了,但是态度真的很让人生气,特别强硬、恶劣,让我们生出了危机感,觉得不能被这样一个公司握着把柄,因为这个原因实际已经丢了1000万以上的单子,还有我们集团的兄弟公司我们也不会将他们作为推荐对象,因为仪征比他们做的更好,华西村比他们态度好,华西村是第一推荐对象,仪征第二,江南不推荐。
2003年我曾去过华西村,哪时的华村红的发紫,在华西大礼堂里亲听吴仁堡介绍华西村的发展历程。我为华西艰苦创业精神所震憾,为吴仁堡哪样的致富带头人折服。当时华西村有四十八个实体公司,年产值100亿,华西每天平均纳税75万元。吴仁堡说争取五年产值翻一翻,直的很牛。但是华西村走的虽然是集体主义道路,家族统制味道很浓。我曾在华西村溜达与园林维护员闲谈,我问:吴仁堡四个儿子,四个儿媳,一个女儿,一个女婿都是企业高管,(当时吴仁堡巳把书记位置让与四子吴协恩)这不是家族统制吗?我连问七八个人都是笑而摇头不作任何回答。我当时就想家族统制弊端甚多,民不敢言就是最好的回答。最后真的希望华西村能够壮士断腕,革除弊端,重新焕发生机,才不负吴仁堡老同志一片苦心。
华西村与所有的“富村”一样,都是源于一个能人,其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都高度依赖这个能人。始建于1961年的华西村,改革开放后在原村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大放异彩,早在1996年,华西村便实现了家家户户住别墅、开豪车、存款千万,成为国内最富裕的村庄之一,号称“天下第一村”。拥有无穷魅力的吴仁宝和他的华西村,不仅征服了中国人,也征服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实事求是地说,在企业发展初期,能人经济决策层次单一、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运行要求,加上类似老书记吴仁宝这样对市场具有特殊超强嗅觉的“超级能人”,具有快速发展的强大原动力,因此,华西村才得以发展壮大。但能人经济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能人的生老病死等,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往往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英雄,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榜样。只要不是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即便因为时代的变迁,榜样的力量逐步消失,并被新的榜样替代,都不能否定其在特定时期所做的贡献和发挥的作用。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因为华西村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经济发展要求,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所以,在发展模式上已经落后,必须转型;另一方面,华西村原来依托的产业,在环境保护、结构调整、发展转型方面,已经面临极大考验。加上人治现象比较严重,没有能够及时掉头,过去的负债经营也变成了发展拖累,所以,无法避免目前这样的结果。华西村能否走出困境,关键就看管理者能否断臂求生,来一次彻底的思想革命、改革创新。如果做到了,按照华西村这么多年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是能够走出困境的。
华西村虽然走的是村办集体化道路,但在整个大环境下看,华西村实质就相当于国内一个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国内任何一个大型的民营企业或者国有企业实质也都是走的本企业内的集体化道路,但终究都离不开对整个社会环境的依赖,大环境大市场供大于求时,大市场内的所有企业都毫无例外会受到影响,眼下的不景气这与华西村走集体化道路毫无关系,集体化只作用于村内这个有限的范围内,华西的努力改变不了大环境,同时也摆脱不掉大环境的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