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大家人聚餐。小时候,每到除夕,大家就要聚到奶奶家聚餐,大大小小四五桌,奶奶一边说着“太闹腾”,一边眉开眼笑。除夕豆花和火锅是必备品,而且豆子和菜品都是每家每户自己种的,既营养又健康。现在过年就自己一个小家庭,最多加上父辈,冷清了许多。
给故人拜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全家老小排成长队,集体到故人的坟上拜年,一般都是每户自愿买鞭炮、钱纸蜡烛香,由家里比较有威望的人来带领拜年,小时候每次拜年,队伍特别壮观。但随着老人的一一离开,现在拜年都没有非得初一了,都是稀稀拉拉的,反而感觉莫名的惆怅。
12点放鞭炮。小时候,每年的除夕,大家都要守岁,守到12点准时放鞭炮。为了打发守岁的时间,大家三五成群打麻将、嗑瓜子拉家常、看春节联欢晚会。但后来,春节联欢晚会看到半中央就睡着了,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才急急忙忙也赶紧放鞭炮。
过年要穿新衣服。小时候的过年衣服都是提前买好的,天天掰着手指盼过年,衣服试了一次又一次,在镜子前晃来晃去,但还是把衣服留到大年初一穿。苦中作乐中的辞旧迎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味儿,现在更多感受到的是喜新厌旧。
不扫地。大年初一,家里老人是不允许扫地的,说是会把财运扫走了,还有一说大年初一扫了地,来年家里会长虱子。后来家里实在太脏了,就说可以扫地,但垃圾堆在家里,没到初二不准倒出去。到现在,已经不在意那么多了。
小时候在农村过年很热闹,大家互相串门,门前都有大红灯笼,贴对联,到朋友家玩游戏,现在长大了事情就变了,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想怎么赚钱,想自己家里的愁事,成天对着个手机,感觉很冷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