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学刚毕业那会觉得自己很盛气凌人,找工作的时候也是很挑剔。终于找到工作了就开始各种的优越化自己。我们新人选出一个组长,当时我就做了组长。
因为当时觉得自己本来就很有优越感就对一起学业务的人很苛刻,不允许他们出一点问题,一开始还有人觉得我很认真,但是慢慢的都疏远我了,有的没过实习期就走了,有的就默默的调组了。最后我落得手下无人,感觉很颓废。那时候才知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的意思,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了。
亲身经历,我今年五十五岁了,现在已经退休了。以前工作的时候朋友很多,多到我都分不清谁是谁,每天都会有酒场。那个时候其实心里很明白每一个酒场都是一个局,只要你答应了,就说明你要帮忙办事了。临近退休的时候,我突然就看开了,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都没有清廉公正一次,所以我开始变得顾家,不插手这些酒桌会议。很快就发现自己身边所谓的朋友马上就消失了。也许这就很好的诠释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这句话吧。
从社会心理来说,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里关系。表现为个体之间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心理上的亲疏远近。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彼此之间如果能够满足对方的社会需要,则相互之间能够保持接近的心里关系,反之则会疏远。所以,水至清,就无法满足鱼的需求,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会亲近,同样,人至察的话,必然是无法在社会交往中让人感到愉快的,相互之间就会疏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的话,可以这样解释:如果一个人的心思过于细腻缜密,对于任何的事情都能够明察秋毫,那么就会让别人感觉到在他面前没有任何的秘密可言,就会因为感觉到恐惧而远离,那么自然这个人也就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了。
如果说水至清则无鱼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人至清则无友是否就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呢?鱼在相对浑浊的水中可以躲避天敌的来袭,得以栖身繁衍;而人在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情世故的海洋里也只有随波逐流才能在社会中谋得一角天地。
感觉现在的人际关系把这句话演绎的淋漓尽致,现实点说,如果人的一生太过于清白了,就没有可以利用的价值了,你带来不了利益,睡会再和你做朋友呢?所以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侵害同时得过且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