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加尼克效能确保事情的完整性和执行力,是进化赐予我们的礼物,但用之不慎也会使得其反。在考研,需要复习、记忆的知识点太多,仅以数学为例,搞不清多少本书,多厚的习题集,但无论是第一轮、第二轮甚至第N轮复习,一旦复习开始,在蔡加尼克效应驱动下,我们只想大步往前迈,埋头猛冲,想尽快完成此轮复习,但即使是最快的复习进度,时间也是以月计,整个一轮复习下来,基本上是不断地“学习新的---忘掉旧的”,看似很辛苦,甚至每天收获多多,但真正能留住的并不多。有时候我们记不住,可能只是学得太多,冲得太猛,贪多求快嚼不烂,就像一只饕鬄,对知识永不满足,但却消化不良!
其实当我们对某一知识点复习时,内隐语言很快就能抓住几个关键点,我们就会产生学习错觉,误以为非常熟悉,但真要完整说出来往往就卡壳了,在做选择题时,这种熟悉感没有任何用处,因为内隐语言不掌握细节,在做稍微有深度的题目时,这种熟悉感仍然没用,因为知识需要成逻辑、体系才可以解决问题,而内隐语言只是抓住了几个点,知识本质上是孤岛状态。因此,复习或自我检测时,必须将内部语言转换成完整的外部语言,将“熟悉的”答案完整叙述出来,或者完整写出来,不能心里一闪而过!
如何记忆更好?认知心理学家设计了个试验:实验随机分成复读组和测试组,两组各用10分钟记忆一篇文章,然后休息几分钟,之后复读组再复读背诵文章10分钟,而测试组进行10分钟的自我测试。最后隔5分钟、2天、1周进行3次考核,测试结果发现,5分钟后测试两组没有显著差异,但2天、1周后测试,虽两组的成绩都下降了,但测试组下降程度要远小于复读组。实验表明,对要记住的信息进行测验要比复读有助于长期记忆和理解!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很快,然后逐渐放缓,最后大约只剩下25%左右,研究还发现,复习能有效巩固知识,但复习时间安排极有讲究,差之毫厘就谬之千里,不是复习就有效果的,不是付出就有收获的!研究还发现,复习能有效巩固知识,但复习时间安排极有讲究。
我认为可能是兴趣不在这里,首先要培养孩子对听写的这些内容感兴趣;对听写的东西没理解,就容易忘记了。这需要看看孩子的学习基础,看看怎么诠释,孩子能理解,多试几个办法;本身的记忆周期就这么短,需要第二天重复记忆,之后隔两天再来一次听写,一个星期再来一轮,试试看,会不会有点效果。
有时候忘性大只是学太久了,需适当休息下,有一个小技巧,试着跟我一起做:闭上眼睛,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呼气时默念呼,吸气时默念吸,大约一两分钟,头脑是不是又很犀利了!然后睁开眼睛,嘴角上扬,给自己一个阳光灿烂的微笑,是不是连心情也变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