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成了现代人的“通病”,出现爆发性突增,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常见问题。由于这场爆发跟网络密切相关,有人将它看成是“时代病”。我们2010年也曾用“信息时代的新感冒”来描述它。但以我现在的观点,其实更觉得这次爆发只是一种阵痛,是人类尚未适应网络而出现的短期现象,并不会愈演愈烈。而解决之道,也非一味逃避网络,而是积极适应,用心设置网络的使用方式,做好信息源头的筛选过滤即可。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我们经常需要调整进度,做出改动:或提前,或推迟。其中后果消极、无必要的推迟,我们称之为拖延。它本是一种常见现象,也能被自发调节,但在当代主流的文化暗示下,我们很容易把它当做问题、当做能力低下、当做个人缺少价值的表现,甚至当做不可饶恕的过错。由此产生的自责,看似能让我们避免拖延,却往往适得其反,我们的拖延被坏情绪加剧,进入恶性循环:拖延-坏情绪-更加拖延-更坏的情绪。
拖延看起来是一个针对时间概念,实际上面不是的。比方很忙而忘记了吃饭,和不饿不想吃饭,对吃饭来说都是拖延,都建立在一个到点应该吃饭的基础之上。实际上面,时间是借来的参照。认为在这段时间里应该做事,和认为人活着应该做事,说好要做的事没有做不太好,都是意见,背靠着价值。“应该”就是一种规训。实际上面,不做事,就是不想做,不是针对时间。畏惧的是“惩罚”。
其实从去年冬天开始,我就不再认为社会性的拖延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几年前我也曾把拖延症看成是“时代病”,现在我倒是把“时代病论”看成是目光太狭窄、缺少洞察力的表现。拖延症很可能压根不是网络时代病,而只是转型期要经历的一种阵痛。
一方面,日渐成熟的个人自主意识和社会生产分工螺丝钉化的矛盾,使得劳动过程与成果的关系模糊缺少正面成就激励。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生活标准提升,欲望膨胀与人的能力不匹配,从而占有欲上的无力感摧毁了我们的意志。
生活节奏太快,重要的事太多,反而都不重要了。真正一直拖着的事,一般也不会特别重要,不做就活不了的那种。因为手机。假设哪天手机丢了,立马就入手新手机了,咦,怎么不拖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