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什刹海,吧街附近。总之住着是真没优越感!还老觉得房子破、屋子小、上下水不方便。虽然自家是私宅盖过,但大多数邻居都是公房,一个院里好多户,每家10平米,不能动的,一动你家,没准连带着人家的房顶就漏了。而且大部分家里没有单独的卫浴、没有天然气、没暖气、不能改电、网差,全京城网速最后提升的地方,4G偶尔有地方不流畅。我邻居发小都不愿让人上家玩儿,一桌菜连人都坐不开,隔壁 穿一条开裆裤长大的姐们儿,都不好意思来我家用厕所,我家厕所在靠近院门,到她家比到我屋都近。反正这附近遗迹多,作为胡同规划是不让私改,不让起楼的。如果你愣要说踩着和皇上一样的砖就有优越感,那我也是没话说。
没觉得有什么优越感,倒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从家门口儿出来,用正常步速,30秒到达烟袋斜街西头,能随时随地在什刹海遛弯,随时随地在自己家院子里亲近大自然,因为宅子比较深,所以晚上听不到酒吧那边传来的噪音。出行不便,后海365天人都爆多,我有时候去北海跑步就只能避开银锭桥那一片儿,走甘露或者柳荫,经常因为绕路浪费时间,基本很少开车,出行都是地铁公交。因为园子太大,沟通很不方便,输出基本靠吼,还不一定知道你要找的人在哪个屋。所以奉劝各位住多层别墅或者家里有大园子的老铁们,家居智能化是很有必要的,不然每天都需要扯着嗓子喊真的很烦,像我这种极其喜静的人就更受不了了。
家住二环里,史家小学学区房,每天上班往二环外走,真的是走,15~20分钟到单位,九点上班我八点半出门还能在楼下抽根儿烟。不需要挤车挤地铁,长安街戒严堵成狗我都无所谓。这算是优越感吧。更多的优越感来自于出差的时候,和当地去过北京的人聊天,一听我住二环里马上就接一句“哎呀呀真是有钱”,去温州的时候当地的房地产老板以为二环里的房价基本是25万左右一平米,激动的跟我敬了杯酒。实不相瞒,上班两年多单位的外国人一直以为我是富二代,招我的老板起的头儿,好不容易他要回国了,跟新老板交接那天他还特意指着我介绍“这是XXX,他家住二环里,他是富二代”。这标签是下不去了。
上了大学后,中学那些同学基本都从这边搬走了,在三四环一些更好的楼盘住更大的房子。只有我家买不起那种楼盘,还一直住在这里。跟大学外地同学在一起,他们会经常提我家住在二环里的事,而且会跟不认识我的同学吹;但跟北京同学在一起时,没人提几环几环,偶尔提起我家还住在这边,大家只会说方便,而我深知为了这个方便,我们家的房子比其它人家的要更小更破。小学中学同学聚会一般还会来我家边这条商业街,毕竟熟悉,而且基本处于大家现住址的几何中心,这大概是我现在最大的优越感。
上中学后,同学大部分是银行家属,商业楼盘住户,和家里为了孩子上学在附近租了房子的,还有就是不住附近,每天骑车、打车或坐家里车上学的。银行子弟、和能买商业房的土豪们,家境都是我所不能比。我初中后座更是一个住在外区天天打车上下学的妹子。当然这些都是我现在的考量,当时并没什么概念,也没人跟你吹自己家有钱,因为这京城的重点校里总有家里比你土豪比你官大的在,最牛的往往都不吭声。什么优越感,完全不存在的好么。
虽然住在二环里,但在我看来,我家是二环内的“底层”之一,而这样的“底层”涵盖很大一群人。举个例子,我家这片几个小区,包括回迁楼、军队高层家属楼、几个大银行的家属居民区、少量商业楼盘,还有一些没拆的老胡同。我上小学时,同学大部分都是回迁户和周围胡同卖菜卖肉家的孩子,有少量银行家属、军队家属,还有我这种父母单位买了回迁楼俩单元的。大家都家境平凡,没有攀比,更别提什么优越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