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朴实、善良,节俭、持家,忍让!三贞四德等等,特别是孝顺尊敬!尤其是孝忍,孝忍尊敬是我在成长中潜移默化的被感染的行为。记得有一年夏天炎热的早上,由于我家里很穷没钱没鸡蛋,那天正好是端午节,父亲一大早请来邻居帮忙犁地,由于着急把地里的麦子拉出来腾地,所以父亲就就近把麦子用车子暂时拉出来放到地头的一片麦场里的一角。爷爷看到了,说是他的地盘,死活就是让已经筋疲力尽的父亲把麦子拉走!父亲哀求说等吃点早饭有点力气一定赶快拉走,爷爷火冒三丈,拿起棍子就追着父亲满圈子很打……妈妈刚刚从邻居家借来了几个鸡蛋给我们煮熟招呼我们姐妹赶快吃,听到打骂声,妈妈和我们全都跑了出去,看到那危急时刻,妈妈挺身而出试图去挡住保护一直躲闪却不曾还手的父亲,可却被爷爷无情的打了一拳,并且,爷爷转移目标,怒骂不会生男孩只会生女孩的笨妈妈,紧接着,爷爷疯也似的把我家仅有的几颗小树苗“啪啪啪”全折断了!那可是我家仅有的财产啊!那种难以想象的愤怒和委屈,像一把无情刻刀深深的划在了我幼小的心灵里!直到现在。
在我小学时,有一次在早起上学路上捡到了约十元钱,在八十年代初,十元钱对一个 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到了学校,我交给了老师,老师在早操时间,当着全校师生表扬了我,回来路上,就有同行的几个邻居同学说我:“你傻呀!那么多钱,交给老师!”我还没有回到家,母亲就知道了这事儿。我有点担心回到家母亲也会说我,心里很是忐忑恐惧。回家后,在邻居同学在母亲面前指责我傻时,母亲对他们说,“那是拾的别人的钱,就要交给老师,难不成你们拾到自己要呀!”其他人也就无话可说。我的心松下来啦:我做的没错!现在我仍然这样要求我的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能要,不要想着去占便宜。物质和名利其实都是身外物,是为人服务的,我越来越体会到母亲的这种观念,不要让名利和物质所累。
我是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我的半生是在农村度过的。父亲早逝母亲从我记事起就患有精神病。我十六岁那年,父亲(养父)因病去逝。打记事起父亲就是既当爹又当娘,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他的身上充分体显了中国农民那种勤劳朴素,吃苦耐劳.正直大气的优秀品德,从我懂事起.他时常给我讲一个《忘恩失义》的故事,教我做人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教我无论到什么时侯要懂得感恩,知道感恩。要勤劳节俭,只有用自己的能力和辛勤劳动的收获自力更生才心安理得。千万不要贪图不义之财.永远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父亲的教诲深深影响了我的这半生,也将影响我的整个人生。
我到现在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是我从小到大一直保持读书的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但这件事从来不是父母教训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就有读书的习惯。爸爸也是历史学专业,除了每天抱着二十四史里的某一本在读,记得小时候看他还每天阅读英文报纸,边翻字典边看,现在老头儿还每天看英语频道的节目…我妈喜欢唐诗宋词,还喜欢天文知识,除了看书了解,至今难忘那几个夜晚妈妈把我摇醒,给我穿好衣服,带我下楼看月食/流星雨……爸妈从来没对我说过“你要多看书!”这种话,耳濡目染中我自然而然喜欢读书,把家里的书都翻来看,连表姐留在我家的课本我也读得津津有味,从中获取营养。
骨气,我是女孩,幼时不懂,现在二十七岁,不亢不卑,和任何人都能相处的很自在,大概算是懂了一点吧,因为骨气,没有像其他女性朋友总期望找到人生的捷径,而是靠自己努力,真的获得了很多。有家住,有车往,给父母买什么不用考虑价格,想要什么奢侈品多少自己买的起,很自在。而且不会担心什么时候会失去这些。说句题外话,女孩子真的要靠自己,开头幸苦,结局甘甜,相信自己。
我读书时每个月回家拿生活费,比如开口要十元我父亲总是给十二元!反正总是多一点点。他说孩子已经很省了,不能再亏了!我在成都读书的第一年,寒暑假都来接我,怕我走丢了!这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