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25岁已经死了,但是75岁才被埋葬。
可能这样的年轻人,在青少年时期没有看到过外面的世界,所以成年以后需要依靠闯荡来“补课”吧。有些年轻人中学、本科、硕士都在发达国家念的,到了毕业工作,就能安心回老家小城市,跟县长做起好朋友,土包子大集合的政协会积极参与,把英文藏起来,说着方言毫无维和。虽然事业在老家,但是国际国内大城市也经常去出差,全球度假胜地也不错过。外面的世界,也就那么一回事。父母如果能让小孩子在读书阶段(12岁-25岁)就看遍外面的世界,等小孩工作以后,无论呆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是出自自身的综合考量,而不是迷恋“闯荡”的感觉。
人大致可以分两种,一种喜欢确定性,一种喜欢不确定性。倾向于留在家乡的人和我们的父辈通常喜欢确定性,他们称之为稳定,就是你永远不用担心失业,每天开车上下班,回到自己的家里有个老婆给你端上热汤或者小孩子叫你一声爸爸。对他们来说,幸福就是生活一直这样下去,无忧无虑。
但对很多人来说,这种确定的生活却是一种牢狱。这样的生活很滋润,但是也永远没有变化。你今年25,但是你一眼就看到了你退休时是什么样子。那人生还有什么奔头?在外闯荡,虽然可能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确定。但是不确定性同时也意味着可能性。也许你过几年事业就上了一个台阶。也许你找到了灵魂伴侣。打开微信附近的人,也许你就会和她们发生些什么(如楼上知友所说)。当然也许不会,但是具有可能性。最不济,你坐上地铁闭着眼睛下车,就能去到一个你从来没去过的地方。
所以我觉得大家没必要互相站队指责,还是那句老话,人各有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不要别人活法和你不同就觉得人家是傻子。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小地方,尤其是偏远山区,那就意味着你生活在一个充满了贫穷,保守,迷信,反智的环境里。这里的人民其实一点也不淳朴善良,充满了为鸡毛蒜皮而勾心斗角的事例,如果你父不父子不子的事见多了,你真的很难喜欢这里的,尤其是你走出去过,见识过不一样的生活。当然,还有另一种原因就是,你会觉得留在小地方,凭自己的能力,在没有背景没有人脉的情况下,很难达成世俗上的成功,获得家人亲戚的认可。这时候逃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毕竟大城市给了更多的成功的可能性。
有很大一部分人恐惧在成年后和自己的父母或者亲戚经常见面,很多人心里其实是希望远离自己幼年的居住地,父母(因为幼年的人类常常会因为同类物种的竞争产生不良回忆),但是迫于社会,道德所限制,必须保持一个基础频率的联系,导致他们更加憎恨这种关系,以至于远离这些环境。这就和很多人成年后希望呆在自己父母身旁一样正常。
在外再苦可以藏住。混的不好也可以忍住。可是在家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