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就沈公而言,五四至1949这一段时间来看,文学的主要内容还是如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的,唤醒国民意识,引起一些疗救的注意。是以,即便沈以一生经历来铸就其文学作品,事实上仍不免被绑架。退一步说,假使沈如川端一般,甚至胜过川端,有更为强烈的个人意识。但具体落实到文字作品,有些话说不得,何况说了也未必有人懂。这也就是周作人三十代在接受日本记者时,盛赞谷崎润一郎,却并未大力翻译其作品。
通篇让你感受到一种川端康成式的东方美,日本美。其美学基础是物哀,风雅和幽玄。川端康成的文学美学是继承《源氏物语》的物哀精神而形成的,是日本传统的美。正如樱花,樱花时一种不能长久开的花,而樱花的美正是在于它不能长久,川端康成将对花的怜悯,同情转移到对人物的刻画上,给予他作品中女主人公,特别是下层妇女。他吧她们的悲哀描写的纯真透彻。
沈从文的美学更加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读过边城的都知道,大山里的小镇,邻里间的互助友好,就连在那个时代原本与百姓如水火的军民,在小镇里也是友好和谐,以至于读者只有讲整本书全部读完,才能感受到作者在这个风景如画,人情美好的世界里,把辛酸,悲凉和孤独镌刻在人物内心深处。所以他们间文字的不同是由他们所展示的美学形态不同。
为什么红学骗子盛行?就是没有清洁工——批评家。现在曹学专家的谎言被揭穿,什么曹雪芹的遗稿遗物等。他们看不懂书,不知有“末世”“甄士隐”,就用阶级区分论,什么民科红学、官红,就成真红学。有什么用?实则暴露无真才实学,用金罩一罩,就成了假、大、空专家。其结果骗白痴。但还是改变不了胡牵乱扯的本性。不管民红官红,要用依据水平说话。要懂“风月宝鉴”的用意。遗憾当今官红有舆论优势,做假优势,用投机行为骗傻瓜。
川端氏是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其背景是从明治到大正、昭和,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德川秋声、谷崎润一郎等一些列作家,起步后继争相涌起的,自然主义、唯美主义、恶魔主义新文艺风潮。川端是滚滚奔流中的一支脉而已。但也正因如此,为了洗掉其他流派施加对自身的影响,川端的文学理念和作品,也愈发坚定和纯粹。乃有《雪国》、《古都》诸作。两人是不对等的。但又确实藕断丝连的有那么一条线照应着。
刚看完《古都》就用古都和边城做一些小小的比较。与川端康城相比,沈从文面临的是更大的文化冲突,除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还有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冲突,还有城市文化与湘西苗族文化的冲突。我想或许沈从文先生想把他的情怀融入进小说边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