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全国各地养猪多是以土猪为主,土猪相比现在猪的最大特点就是瘦肉率低,那时候的各种农业生产不发达,油菜等油料作物产量不高,人们还需要用动物油脂做菜,所以对土猪的需求相对更高,再加上土猪本肉的脂肪含量更高,含油量高自然吃起来更香。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的产能可以满足人们对食用油的需求,越来越少的人使用动物油脂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吃肉时也是更倾向于瘦肉,这时候瘦肉率高的洋猪就得到了大家的青睐,再加上洋猪生长速度更快,饲料报酬更高,养殖户自然都选择了洋猪。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回忆起了小时候的味道,还是小时候吃的脂肪含量高的猪肉更香,人们也慢慢开始接受肥肉了,尤其是四川等西南地区对大肥猪尤其青睐。这时候大家就开始抨击洋猪了。因为转化一斤脂肪需要的能量要高于一斤蛋白质,再加上饲料添加剂的发展,现在的猪长的越来越快,体内脂肪积累的就越来越少。其实,道理很简单,20岁以前的年轻人很少有大肚便便的,而到了40岁的成年人肥胖比例明显升高,因为年轻时以发育长肌肉为主,只会少量积累脂肪,而成年后骨骼肌肉发育完全多余的能量都转化为了脂肪。以前的土猪要饲养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而现在的猪多是半年就出栏,远远没有发育成熟,自然脂肪积累的量就少,也就是吃起来不香的原因。
不仅仅是猪肉越来越难吃吧,可以说各类农产品都比以前更难吃。而且,不止是更难吃,根据科学研究数据显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营养价值现在也在不断下滑。其实不难理解,因为这个时代农业要赚钱,就必然要规模化、产业化,追求“批量”生产,而不是精耕细作、小农经营。任何东西“量产”之后,品质下降都是必然的。工业制品不能和专门精雕细琢的手工艺品去比较。所以,农产品味道比不上以前,营养比不上以前,这都是时代的必然吧,毕竟你也不能要求大家都回到小农时代,就只养好一两头猪,那样的话人家也活不下去,市场经济时代,只能哪条路效益更高走哪条。所以,“土鸡”之类的农产品也就变得格外稀有,因为市场的主流已经是饲料鸡了,少数的土鸡才能够靠走差异化路线来卖出高价。可一旦跟风养土鸡的人多了,亏本的风险就很大。那未来农产品的品质就只会越变越差了吗?我想现在的下滑趋势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农产品营养缺失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科技介入农业之后,未来将有望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昨天中午买了洛阳著名的蔡店卤肉店的囱猪大肠,很好吃!洛阳好吃的卤猪肉,还有张波卤制和孟津瑞莲全猪宴。可见不是猪肉越来越难吃,而是加工不当或者说是没做好,为什么名卤店的猪肉就好吃?一个是秘方精心卤制,二是用心去做卤肉自已也能做好!好多人说猪肉不好吃了,与个人大鱼大肉吃多了也有关系,如果半年没吃过荤腥,猪肉怎么做都是好吃的。说句实话,猪肉不好吃与饲养方式也有关,现在速成饲料养殖,100天出榄,肯定沒有农村吃咁水长大的猪肉好吃。几十年前,洛阳春都食品厂的“会跳舞的火腿肠”热销全国,一是广告创意好!二是几十年前物质匮乏,所以猪肉做的火腿肠就显得好吃啦!
为什么猪肉越来越难吃?原来农户家养猪,都是放养加圈养,有的一个猪圈只养二头,一家人养三、四头,自家杀1~2头,其余的用来卖钱。猪饲料是玉米面、麦麸、米糠、豌豆蚕豆杆糠、蔬菜叶及专门种来喂猪的青饲料等,还要煮熟了喂猪,叫喂熟食,现农村自家杀了吃的猪都是这样喂,不喂有添加剂的猪饲料,猪要喂一年左右才宰杀。猪肉鲜香而糯滋滋的,猪油化泱泱的真的很好吃。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养猪专业户的兴起,饲料厂的崛起,现在养猪卖的都是采取圈养,群养。让猪吃的是有添加剂的猪饲料配青饲料,而且是生喂,这样养猪既催膘又长得快,5~6个月就出槽杀肉上市了。
市场上面几乎所有的猪肉,都是从养殖场里面养殖出来的,这些为了效益,效率,往往是在时间上缩短了养殖的时间。现在市场上的猪,基本不会超过180天,为啥呢?每天都是喂饲料,除此之外没有啥可以喂了,为什么呢?因为养殖场里面基本就是那么大的地方,都是圈养的猪。让猪吃饱了就是谁,睡够了又是吃,不飞快长大才怪呢。不想像我们农村一样,即使平米的猪栏,只养一两只猪。在其他方面我们不说那些猪被打过什么样的激素用药等等。单单就这个时间的问题,就可以看得出来,现在养猪的基本是追求效益的同时,把那些能够缩减的东西都缩减了。
是肉的质量变了。也是那个分界点,之前没有多少规模养殖场,仅有的国营单位,各地的食品公司,商品粮一样的计划养殖,计划供应。原生的喂养,没有任何添加剂,一年出栏。家庭喂养的更是原生态,如今才给个名字叫“走猪”。这样的猪肉自然的质量好,味道香。现在的猪肉就不说了,四个月出栏,按过去养法,不到“架子猪”的年龄,还算猪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