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想必贺知章近乡之时也是心潮澎湃的。我一直认为有些事物,只有经过时间、年岁你才能体味到它的韵味,例如这两个字:家乡。一个人,随着他的年龄,境遇和心境的变化,对周遭生活的感知也在发生变化,一些情愫在悄然滋生,直到在某个场景触发溢出,将你吞没。近乡情怯这种感觉我是还没体验过的,所以也不好说什么理解。但我发现最近几次回家都有一些莫名的情愫涌上心头。今年回家过年,我骑自行车在村里兜,看着那些曾经熟悉到没有丝毫在意的人和事物,眼睛扫过之后却在脑海里停留许久,心里感觉很空旷很平静,还有一丝丝的欣喜,人们看我的眼神和小时候的别无二致,而我感觉自己却变了许多。跟村里几个年龄相仿的朋友在奶茶店喝饮料,他们还认得我,而我却早已没了印象,很惭愧。他们在打牌,我没有参与,只是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他们只道我还像小时候一样害羞,哈哈。我只是静静地看着,感觉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性情,静静的也可以感觉很舒服,也可以让别人默许有个人可以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没有尴尬,氛围很融洽。
这些东西融入了我的生命,现在我可以站在外面看着它,这就是我那时的感受。这就是我现在的“家乡”吧。有些事物,只有通过时间、年岁才能让你体味到它的韵味。几年后,或许我就会有传说中的“近乡情怯”了,哈哈。end我会把我以后每次回家的感受记录在这里,观察自己的变化,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原诗《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音书断”,说明作者在流放期间得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自然对家人有很多担忧。离家乡越近,就越可能马上要直面已经发生的不测,比如遇到曾经的邻居告诉你XXX已经不在了之类。不过去除这个语境,一般人使用的话,我觉得意思就是害怕即将出现在自己眼前的,跟脑海中熟悉的场景和情境,被记忆美化过的样子,已经不一样。这种情愫有点像一部电影《情人结》中的一个情节:男女主角因为家庭阻碍无法结合后,男主角出国,女主角和男主角都开始了等待。两个人各自气若游丝地背负着重压匍匐前进(男主是在耽误女方的青春,女主也觉得男主在外面找个白富美可能更好)。两人都等待着见面的一刻,可终于等到男主回国,而两人却没了重聚的勇气,想否认自己在等待,因为最终面对的可能是放弃了的对方。
24岁,前22年,都从未体会过,什么叫近乡情怯。大四时候,父亲电话通知快点回家,虽然没有说原因,但是从来淡定的父亲,语气却那样焦急,我能猜到,大致是什么事了。买了车票,路上我只告诉父亲,我到哪了,却不敢开口问。我很焦急回去,越接近,越担忧。再快点,是我不愿看到的事实;再慢点,我会留下一生的遗憾!奶奶还是去世了。走的时候,我愿意相信奶奶是幸福的。因为生命的最后,有所有后人,陪在身边。很早很早知道,没有人可以一生陪伴,真的轮到自己经历这些,很痛。现在毕业两年,每次回家的时候,幸福,也恐惧。近乡情怯,怯的是父母催婚?赶快买房?不,这是幸福的,如果可以,希望我的亲友们,每年都催催我。随时间变化的,他们的音容,以及短暂幸福后到来的离别,才是我们的怯吧!
这种情愫有点像一部电影《情人结》中的一个情节:男女主角因为家庭阻碍无法结合后,男主角出国,女主角和男主角都开始了等待。两个人各自气若游丝地背负着重压匍匐前进(男主是在耽误女方的青春,女主也觉得男主在外面找个白富美可能更好)。两人都等待着见面的一刻,可终于等到男主回国,而两人却没了重聚的勇气,想否认自己在等待,因为最终面对的可能是放弃了的对方。
我的女上司最近的QQ签名一直是“近乡情更怯”,她原来一直在北京工作,家是大庆的 ,现在回哈尔滨工作,因为工作很忙,周六周日都不能回家看望家人,我的理解应该是原来在北京的时候远一些时间长一点不回家可能不会觉得太愧疚,现在在哈尔滨离家那么近,还总是不能回家,我觉得是对亲人的一种愧疚吧!这只是我一个外人看到的情况。
我一直认为有些事物,只有经过时间、年岁你才能体味到它的韵味,例如这两个字:家乡。一个人,随着他的年龄,境遇和心境的变化,对周遭生活的感知也在发生变化,一些情愫在悄然滋生,直到在某个场景触发溢出,将你吞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