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学习上班,接触的大多都是同龄人,聊的也都是那些貌似“高大上”的东西,更好的享受着科技文化带来的便利,感觉自己很独立,有压力,也有动力。回到老家吧,接触的事关注的点鸡零狗碎五花八门,接触的人也都是七大姑八大姨,在陌生人面前也没啥好歹在亲戚面前还总想维持一个好点的形象,刚回家就一个词心累啊有么有。不过想想还是老家的生活更接地气,在外待习惯了刚回来可能有一点无法融入生活,同样的,在家乡待一段时间再出去就会抱着外出打拼的“悲壮”心情。人嘛,能在两者之间寻一个平衡最好,在外工作久了回家接接地气,转变一下生活方式,让生活活起来
从东京回到上海很不习惯。脏。吵。冷漠。机场警卫看到我推不动箱子一动不动冷眼旁观。电梯里被推到或踩到默认不需要道歉。土。原来生活在上海的人穿的那么土,不去东京根本没感觉,女人们都不怎么化妆,或者化了妆衣服也漂漂亮亮,鞋子却暴露出品味。说话大声。不过还是在中国好,只要不制造麻烦,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关你屁事的感觉真好。在日本商场买了便当,累的要死却不能在休息区吃。提了好多购物袋,想葛优躺也不行。买鞋子营业员也不看谁想买谁不想买,排队等拿鞋,一个个来。在那里我必须装淑女,小声说话,
在家的自己,和在外的自己,并不是一个自己。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子女,是兄弟姐妹,是一个小地方人情世故关系网中的一员,我们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着家庭。说话要注意,行为举止要注意,穿衣服要注意。出门在外,可以晚归,可以独处,可以抽烟喝酒,可以做一些与家里刻板印象相悖的任何事,只要你自己愿意没人能左右的了你。回家,安安稳稳的做一个你该做的人吧……甚至时间久了,你可能觉得,我大概就是应该这么做吧……但愿不要丢了另一个自己,仅代表自己的那个自己。
十八岁离开家乡在省会读书工作生活,转眼间已经十年~以前一直心心念念外面呆腻了体验够了,我就回家当我的孝顺闺女,还记得毕业的时候,特想回家工作,因为某负心汉放弃回家的难过落泪。常常一个人在外逛书店、做饭、散步的时候想念家乡的温情脉脉,想象得到回家就能拥有陪伴和拥抱。可是今年过年,忽然发现小城市浓浓的人情味,七大姑八大姨的八卦攀比已经让我不适~真的是回不去的故乡嘛?而且蠢蠢欲动的心特想再出国念书,瞎体验几把~
本来在家乡就没学好,方言基础并不牢固。记忆的核心是重复,在城市的语言环境也是以普通话或当地语言为主,使用方言的环境太少,没有重复的机会。待在城市,以普通话、英语等当地话为工作语言,没有方言环境。回到家乡,同龄人物以类聚,圈子的平均水平如此。一旦忘词,往往用其他标准语(普通话/英语)代替,一些外来词汇,从借词逐渐变成新词汇。而后失去了回溯方言词汇的必要。
并不会,从小生长成长的地方。在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正在舅舅家订的酒席上吃完饭,表哥们正在抽着烟喝着酒,熟悉的方言 熟悉的酒菜 在东北上学四年,在上海工作两年,这些地方都是我的记忆,但是,都不是我的故乡。我会感激曾经的地方,回到家乡后,没有什么格格不入,我也不会因为自己在外面呆久了就忘记自己是吃什么长大的。做人可不能数典忘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