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小时候父母那辈人基本上都是没文化,再加上当时的条件也不允许,但是父母身上那种与人为善、真诚待人的品质对我们姊妹几个影响颇深,父亲在他们那个年代算是个有文化人了,卫校毕业,在村里当了个赤脚医生,那时候的条件很差,不像现在病人去卫生所就诊,都是医生上门服务的,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白天晚上,只要有需要,父亲都是背着药箱及时上门,有求必应,恐怕耽误了乡亲的病情,父亲也因此受到了大家的尊敬,直至现在,村子里谁家办红白喜事都会找父亲去帮忙管事,有时候看他年级大了,劝他别管了吧,身体要紧,他听了马上反驳:“谁家能没有个事,你不帮人人家就帮你了”?看着他乐此不疲地干着这些事,作为子女也只能尊重他了,父亲这样的做法,我们几个子女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从小时候到现在,我们几个基本上没有与人闹过矛盾,朋友亲戚有事了,只要言语一声就义不容辞的去帮忙,这也使得我们交了一些真心朋友,一个好汉三个帮,大家在一起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父母最大的恩情最养育,最好的传承是教育,父母的教育会随着我们的长大,对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为人处事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印象中我的父母总是一副和蔼可亲、谆谆教导;教会了我为人处事的方法,面对困难的方法,勇于追随目标的勇气。依稀记得小时候因一件小事和弟弟打架,父母知道后以孔融让梨的故事教导我和弟弟,教我们要互相谦让,做为一家人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小时候因学习成绩不好多次想放弃,父母给我报了各种补习班以巨大的代价帮助我学习,让我赶上了其他同学。这使我明白了遇到困难就应该迎难而上;记得去年马上就要迎来高考感到迷茫,父母帮我查询了相关资料,社会需求以及就业前景为我定下了目标,使我有了勇气追随目标,父亲总是告诉我们:他们的经验,就是为了让我们少走弯路。
从小没有和父母在一起,但是父母对我的影响,才是最大的世界上很多的爸爸,在孩子的眼里,都是沉默的,每个小孩,对于爸爸妈妈都是很在乎很在乎的,特别对于不在我身边的爸爸妈妈,更是影响最深,因为想见见不到,就特别留意每一次的相处爸爸虽然没要求过我什么,爸爸确是一个很爱看书的人,爸爸房间没什么贵重物品,有的确是一本又一本不一样的书 记得我拿爸爸的书看的时候,把爸爸的书折的旧旧的,爸爸什么也不会说我,只是当着我的面,把书一点一点的压平回来,爸爸真的没有要求过我什么,我长大了,却和爸爸一样,喜欢看书,喜欢把书叠的整整齐齐的,喜欢在房间里放一个书架装书,爸爸什么都不会要求我,只是在用实际行动一点一点的影响我,让我成为越来越优秀的人。
19岁的时候,我离家到外地复读。一天父亲来给我送生活费。他交给我后说了一句“不要记挂家里,我去赶最后一班船”。然后他就向校门口走去。钱是用一张废纸包着的,五角,一块,二块,五块的一大沓。我知道是父母省吃俭用攒下的。心里一酸,向校门口追去。父亲已经走远了,因为走的有点急,背上一大块衣服被汗水浸湿,贴着瘦削的脊背显得有点佝偻,搭在肩上的长汗巾,在河风的吹拂下,一甩一甩的。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我的泪眼里。却又以最大画面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30多年过去了,仍栩栩如生,永不褪色。父亲的背影教会了我做人要善良,要懂得感恩。
父母亲都是属于那种大字不识几个半文盲,文盲的人。他们很少说教儿子。他们却用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教导了儿子。没有多少话语,却让儿子受益颇深。对待生活,父母从不懈怠懒散。他们身上好象有使不完的劲。每天那样踏实而又极极地忙活着地里的活,干完还要去给别人打工挣钱。不累那叫骗人。他们热爱生活的那种精神头,怎不叫做儿女的佩服之极。每当自己觉得累时,也曾想偷偷地抱怨几句老天爷,然后想耍点赖皮休息休息。可一想到父母,立刻把一肚子的唠臊又咽了回去。顿感惭愧之极。就是这样一双父母,用行动践行着对生活的热爱,用付出赢取了人生的回报。
我就把亲身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家是农村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从小对我就非常严厉,在他们的眼中“棍棒底下出才子”所以在平时生活中对我要求非常严格,从小就培养自强、独立的生活习惯。记得六七岁时,公路不通,走三十多公里的路程走读,每到冬季,想想都害怕,本来是可以享受和父亲在同一所学校陪读的,但是在他的要求下,让我自力更生,艰苦求学,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在他的培养和教导下,才有我养成“有红旗就抗,有第一就争”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