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条桌上吃饭,我在这头,葱饼在那头(那是饭桌上的唯一主食,其它菜好咸),于是我就……站了起来,挪开椅子,自己diudiudiu跑到桌子那头去,夹起一块饼,diudiudiu跑回来,坐下开始吃……我导师大概震惊了5秒钟,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讲:“我发现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中国人总是觉得凡事亲力亲为比较好,麻烦别人不好意思,而外国人会觉得善于用语言与人沟通才是体面的行为。好比说你刚刚自己站起来夹菜,如果是外国人的话,一般会请坐在旁边的人帮忙拿一下。”
习惯性地把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中国,一个是西方。所以在大学里,你经常能遇到中西文化比较,中西教育比较,中西哲学比较,中西文学比较这样的专业研究方向。而在大学里除中西比较非常热门之外,剩下的就是中西结合。总之,大到政府、学校,小到团体或个人,中国与西方这一组概念在国人潜意识中一直处于一种镜像对称性关系。
重视后代。我可以辛苦工作,我可以生活在条件不好的地方,但我的孩子不能过我现在这样的生活,最起码一定要过的比我好,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出人头地。我就吃了没学习的亏,你一定要学习。
特别重视后代,一辈子为其做奴仆,比自己的命都重要。我可以辛苦工作,我可以生活在条件不好的地方,但我的孩子不能过我现在这样的生活,最起码一定要过的比我好,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出人头地。
以前计划经济时期比今天贫穷,吃饭穿衣用票,没有今天这么多的鸡鱼肉蛋奶,想吃点糖都不能随便买到,这都是因为计划经济把中国搞这么穷的。如果当时就实行市场经济,肯定比今天富。
我总结的,就是中国人普遍在社交之前假定“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从而认为别人对自己怀有敌意:自己如果贸然接触别人,会显得自己地位低;自己如果说错话,会被他人看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