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体验就是,可以用普通话和各种方言交流不会被带拐,而且完全不会意识到口音不一样~
家里长辈虽然都是河南人,可是却有好几种口音,没一个是地道河南味儿啊,摔!
生长在平顶山,是移民城市,市区没有属于自己的方言,最多是附近的县有些方言。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家属院,老辈儿要么普通话要么带口音的普通话,但要是用方言讲话,一家一个样,天南地北的哪儿的都有。
我爸17岁从老家考学到此,从此定居,乡音几乎被同化没了(¬_¬)ノ
我妈18岁之前全家生活在云南,说的是云南话和越南话。全家跟着姥爷转业回来才开始学河南话。因为老家是南阳的,所以老太们(妈妈的奶奶和姥姥)说南阳最传统的方言。姥爷至今还是云南方言、南阳方言和普通话杂糅~
我们这虽然是个五线小城市,但是因为有个国企,充满了全国各地的职工,我小时候就能听懂东北话四川话。说正题,我有一个朋友,爸妈都在这个企业里,他爸爸是南方人,但是随着爷爷的工作调动小时候在包头安家;他妈妈是半个天津人。和大多数职工一样,他的爸妈同时分到这个企业了,经人介绍结了婚。我那个朋友从小就说普通话,模仿起来当地方言一点别扭至死,他一说出来话感觉像掺在一起的,完全不会有人主动猜他是哪里人,因为根本听不出来,更别提认老乡了。总之是很难融入当地,同时还让别人听不出来自己是哪儿人,过年过节三口人真心挺冷清的。
会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当然是个强大的技能,但只会普通话,就只能说是悲哀了!
我去任何地方,都会尽量冒几句当地的方言,虽然当地人一听就知道我是外地人学舌,但是,这种行为表达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那么亲切感就出来了,我因此受到的小恩惠也还是挺多的。对,只会普通话,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亲切感。顺便科普一下,在本地说普通话,可以被视作装逼的,当然如果你只会普通话,那么本地人一般会用怜悯的眼神看着你:啧啧啧,只会说普通话,真可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观念: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情感。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
给小费的,中国人习惯不给的. 比如,某人去外国旅游,怕把钱丢了把钱放在了枕头下面,结果有事情出去了. 服务员来收拾房间的时候发现了枕头下的钱,就全拿了,因为习惯是:客人出去玩的时候把钱放在枕头下面做服务生的小费的. 拿了钱估计还夸真大方呢。
我是一个北方女孩,遇到了点问题。我跟南方的她是很好的朋友,就因为开玩笑说了句“熊样儿吧”,她就不搭理我了。这话我跟一般不熟的人也不会说的,我也没有把她当外人,我说这话时明明是笑着含着友好和亲近的意思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