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亲”有三大优点:一是对孙辈的发育成长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识经验丰富的祖辈的超前引导才脱颖而出的。二是对子辈有利。子辈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辈教养,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于事业。三是对祖辈有利。不仅可以解除孤寂,从孩子的成长中获得生命活力,还可以老有所为,发挥余热。这种与孙辈玩耍游戏的天伦之乐对帮助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但“隔代亲”的优越性尽管不少,同时却也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儿童健康成才的“隐患”。
延长“童稚心理”时期。一些祖辈人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他们对孙辈们的偏爱,这种偏爱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溺爱。爱得过分,就会阻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宠爱的结果,使孩子总是摆脱不了“童稚心理”的制约。有关机构将托儿所出来的与由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从托儿所出来的孩子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亦大,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干,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很小就能横穿马路等。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则不然,有的小学五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能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也不想干。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
导致教育的“脱代”。祖辈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之前,时至今日,他们中不少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之前。在与孙辈的亲密接触中,他们的世界观无意中会隔代传播,以至增加孩子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难度。再说,老人的思想意识相对陈旧,亦相对固执,给孙辈烙下的印记,对孩子接受新的知识经验会起负性效应。另一方面,有的老人生理衰退,腿脚不便,喜静懒动,带孩子往往只能圈在家庭的范围里,带出的孩子容易老成有余,活泼不足,有碍孩子智能发展。
疏远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导致亲子的"隔阂"。祖辈爱孙与父母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似是彼此都爱孩子,不同的是祖爱孙偏“慈”“宽”“容”,而父母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育支点的分歧,很容易导致亲子隔阂。这里的亲子包括两层:一是祖辈与父辈层次,祖辈对孙辈的溺爱与旧意识的隔代传递,父辈看不惯或从中进行矫正;父辈的管教,祖辈横加袒护与阻拦,这些都势必导致祖辈与父辈的矛盾。二是父辈与子辈层次,子辈的趋乐避苦心理,使其对于父辈的管束,或端出祖辈当挡箭牌,或以祖辈为防空洞、避风港,对父辈的管教产生抵触或阳奉阴违。祖辈的过分溺爱和父母的严加管教,甚至会使孩子在感情上形成错觉:只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爱我,爸爸、妈妈并不疼我。这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而且亦有碍家庭和睦。
“隔代亲”有利有弊,处理不适当,就会弊大于利。希望年轻的家长能扬长避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和祖辈多沟通多商量,获得祖辈的认可和支持,一定能让孩子在(外)祖父母的爱护下健康成长起来!
其次,“隔代亲”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为大多老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当自己的孩子需要照顾关心的时候,自己却要努力挣钱养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当自己有时间后,却发现自己老了,孩子们都长大了,已经不需要自己了,而孙子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所以老人们会把亏欠自己孩子的,全部弥补到孙子身上,对孩子特别的宠爱,然后有些宝妈却看不惯,所以往往也会发生一些矛盾。爷爷奶奶疼爱孙子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过分的疼爱,那就不叫疼爱而是叫溺爱,因为隔代再加上时代不同,带娃的理念也有差别,所以如果老人对孩子的疼爱变成溺爱,肯定是要说的,以理服人最好。人心都是肉长的,互相说开再宽容一点,日子会更好过矛盾也会减少。
隔代亲,我深有体会,我闺女是我们和孩子姥姥一起带大的,老人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没有孩子以前总是看养生类的电视节目,现在是每天都要看科学育儿节目,原来脾气很急,现在都尽量控制情绪,害怕影响孩子。经常会和我们俩讨论在培养和沟通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尽管如此,老人和我们的观点和做法上还是会出现分歧,还是会对孩子过渡溺爱和保护。孩子很明显也能感受到这种区别待遇,所以往往她姥姥就会充当庇护的角色。不过在孩子的习惯养成和性格塑造上,没有什么是不能和老人沟通的,至于是否能达成一致共识,也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在爱的领域里,对错的成分可能会模糊化,却也容易改变我们对对错本身的看法。
家家都是如此,“隔代亲”蕴含着老人对孩子深深的爱!我们这一代,老人对子女的养育过程无疑是比较艰苦劳累的,又要工作赚钱,同时又要照顾孩子。到了孙辈这代,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老人又有了大把空闲的时间,这时候让他们来带孙辈,自然多了很多“溺爱”。他们甚至不再像要求子女那样严格,更懂得“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问题。我觉得这样很好,本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应该父母来承担,父母不妨严厉一些。老人和孩相处的机会就是有时有会儿的,这种融洽“隔辈亲”的状态即能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又能让孩子开心!
隔代亲究其心理有多个原因:
一:年轻人相对老年人,年轻人要更期待未来,会把成人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老人更关心的不是将来,而是当下孩子的“高兴”,因此老年人受不了孩子受到除了温柔以外的别的方式对待。说白了,就是把孩子当玩具。
二:不是出自自己体内,因此对她没有把握度。而如果出自自己体内,会大概感受到我对待他到哪个度为宜,这里头年轻人要相对于老年人大胆。因为对于自己,孩子是自己的,对于老人,孩子是别人的。
三:不会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宠爱,自己犯错不被批评的。
这是个深层次的伦理与情感问题。人类同其他的生命体一样,附有传宗接代的天赋和本能。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生命的认知会有不同。随着年龄变化和身体的衰老,对死亡和新生的感受会愈加强烈,因此老人在潜意识里对孙辈的情感会表现得更加直接,产生过多的、过度的甚至是无原则的关切与保护。所谓隔代亲,主要就是老年人的心态对自身生命延续的深深渴望投射到他们的孙辈,呵护孙辈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自然衰老的正常反应。人老多情,人老脆弱,老小孩等说法也是这一方面的直接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