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是在认知上把,首先书无疑是用来表达思想与记录知识的,说到底是“人类心灵的展现”。那么任何书本只是一种意见,任何一种意见也都并非绝对真理。或许有的本就是错的。即使曾经正确过,随着时代改变与人类客观环境的变迁,许多也已不再适用了。
其实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需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一个主题要读多本观点不同的书,比较其中的观点,自己得出结论,如果只是看到一本就相信,不如不要看。也就是说还是要多读书,多读了,自然能够看到不同观点,自己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书给了你思考的方向,但不是拘束你独立思索的枷锁,书是作者的思想,只是有时看起来更完善,思想有冲突时,格物致知,不应盲从。
书不可尽信。因为每本书的作者的书都是在一定的经历,背景,以及当时的心境集合下写成的,可以说书成于偶然。
在前人的基础上批判性的继承并开创,这样才是进步的,健康的,和谐的,如果一味地遵从反而适得其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