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的疑惑是有没有与行星质量级别的黑洞的问题,因为质量和恒星一样的话,理论上讲就不会形成黑洞,但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也是可以形成微形黑洞的,如大爆炸早期宇宙中的微型黑洞是普遍现象,但是它们不稳定,寿命较短,也正是它们导致了早期的恒星及行星的产生。有一点易让人忽略的是:体积相同的黑洞一一我说的是黑洞本身而不是视界体积,其质量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假如有两颗质量一样大的黑洞,其中一颗有很多的物质进入,开始它的体积包括它的视界体积一定会超过另一颗,但随着物质的不断涌入,其黑洞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原来构成这个黑洞的基本粒子承受不了不停增长的重力而以更小的粒子构成新的黑洞,这个时候其本身的体积可能会比前者的小,但视界体积一会比前一个黑洞的视界体积大得多⋯⋯
宇宙中现已知的黑洞一部分是来源于超大质量恒星(我们的太阳是没有那个福分的)演变,在恒星内部“燃料”核聚变殆尽,不足以抵抗自身的引力作用,开始向自身塌陷,最终经过超新星爆炸形成黑洞。从此来源看这类黑洞不会像行星一样公转,也不会像彗星一样公转。如果双星系统最终都演化成黑洞,会出现一种两个黑洞相互缠绕转动的系统,这样的黑洞是有轨道的,引力波的发现也来源于此。黑洞的另一种来源科学家猜测是来源于宇宙大爆炸之初,一部分物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形成太初黑洞。太初黑洞质量巨大,很难实现题主所说的像行星或者彗星一样的公转。
因为这个宇宙的黑洞可能只有三种生成方式。一种是大质量恒星,这个质量一般要大于太阳质量的30倍,这种恒星过了主序星周期,进入暮年死亡前会发生大爆炸,掀去外壳,中心坍缩为一个黑洞;一种是大爆炸初期的所谓太初黑洞,这种黑洞理论上生命周期可以很长,但目前没有发现,有人怀疑和暗物质有关;还有就是人工制造黑洞,这种黑洞是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中制造,需要极端的高压高速和高温,但能制造出来的黑洞非常小,只有一个基本粒子大小,生命周期只有10亿分之1秒,一个质子也很难吞噬。
黑洞事件视界这个强大的引力场里,任何物体和存在一旦进入就无法逃脱,包括光。所以黑洞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黑洞视界中什么都看不见。鉴于黑洞的这些基本特性,所谓行星状或彗星状的黑洞是不可能生成和存在的。各位大可放心,地球照样转,尔等照样可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哈哈。
天文学家通过计算得出,如果把地球压缩成一个黑洞,其直径仅仅7毫米,而目前人类所发现最大的黑洞约为400亿倍太阳质量,或1.32亿亿倍地球质量。按照立方关系,这个最大的黑洞其直径不足10公里,也就是陨石级别,远远达不到行星的大小。
目前天文学家们在宇宙中发现的最小质量恒星约为0.2倍太阳质量,再小它的内部温度和压力就不具备核聚变的条件了。而目前所发现的最大质量的行星,还不到0.1倍太阳质量。我们的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木星的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千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