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去听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发日常生活的无聊时间。他们没有过多的娱乐形式。除了看书,就是聊天喝酒,只有有限的几样派遣寂寥的游戏,围棋象棋双陆棋之类的。剩下的时间就是发呆。所以京剧为了打发时间,唱腔、做派、念白,都要用很长的时间,这样一场戏下来,一两个小时过去了,听上四五场戏,一个下午过去了。
人们听戏,不仅是享受演员的声音,做派(以前京剧的做功很少),更多的还能长知识,所以以前的人爱听戏。然而现在:
1、人们有电影,有电脑游戏,有许多东西可以打发时间,不需要京剧一句话的反反复复的说来说去打发时间(有些京剧念白完了还要唱,唱的东西和念白是一样的)。
2、对于京剧的表演和声腔艺术来说,有关声腔人们现在有歌曲,而且歌曲有许多流派,那些歌曲的歌词很开放,直来直去,比起京剧的语言(京剧的唱词是古人编的,古人讲话讲究含蓄,就像诗词,比如汤显祖的牡丹亭,含蓄到不得了。)通俗易懂。所以现在的人因为知识内涵跟不上体会不到京剧语言的魅力,就不爱看。而且一首歌曲,不过五六分钟,言简意赅,爱你就是爱你,讨厌你就是讨厌你,容易读懂内涵。再说表演,京剧表演是舞台虚拟化表演,上台阶,下台阶,骑马,洗马,都没有实物,你叫心焦的年轻人怎么去体会和理解。这些表演视觉冲击里远不如电影了一匹马真的在叫唤,《铁公鸡》里演员有被炸弹炸飞的戏,翻吊毛就表达了,冲击力呢?战争片里弄几斤炸药就把咱们的玩意儿压下去了。
年轻人究竟喜不喜欢京剧?这个一直以来,都是京剧界困扰的问题。从目前呈的趋势来看,貌似是年轻人很不喜欢京剧,不仅如此,甚至到了深痛恶觉的地步了。
很多年轻人在面对京剧的这个话题上,选择避而不谈,下意识的去避开这个问题。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刚喜欢上京剧没多久的小伙子,问他听京剧前后有什么感受。他说他觉得以前是不是刻意的避开了京剧,因为他们学校附近就有个京剧剧团,虽然比较隐蔽,不过剧团的车经常从他们学校门口路过,几乎他每次出校门都能看到。
但之前他对于那个京剧团和团里的车,一点印象都没有。没喜欢京剧以前,剧团照样存在,团里的车照样经过他们的学校门口,但他却一点都不知情。
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戏曲,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节奏缓慢,年轻人没有耐心。但更重要的是演员年龄太大,很多四五十岁的演员演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就算演技、唱功再好,也没有年轻演员的青春气息和年轻声音的悦耳,而戏曲界又特别讲究论资排辈,演员都得一把年纪才能演上主角,最美好的年纪却没法得到最美的呈现,想想古代的名角都是十五六岁就出名,就知道今天的年轻演员机会太少了。
不过自从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后,很多地方戏曲开始大胆启用年轻人担当主演,效果看来不错,别的剧种不知道,昆曲演出现场现在可是年轻观众占主导,可以说,先行改革的剧种已经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年轻人并非都不喜欢京剧或者是看戏,不过大部分都是这样。但是我们把时间退回到一百年前,戏曲尤其是京剧,那可以说是火的一塌糊涂。
拿京剧最具代表的梅兰芳来说,当时国家很多东西上,都有梅兰芳的印记,比如火柴盒上有梅兰芳的画像,有梅兰芳牌子的香烟,有梅兰芳邮票。
那个时候京剧是很受当时年轻人喜欢的,不仅年轻人,基本上社会各界人士,都喜欢在茶余饭后,到戏楼听上一出戏,再喝喝茶,别提有多享受了。
当然造成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确实除了听戏之外没有别的消遣方式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戏曲环境是真的好,尽管当时的时局动乱,但也没怎么影响戏曲的发展。
现在因为娱乐生活比较丰富,社交软件比较便利,所以年轻人没有看戏的耐心,有时间的去打游戏,酒吧,ktv,没时间的便没日没夜的工作。再者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年轻人或者00后自小便接触流行乐,钢琴曲的熏陶。所以对于戏曲等传统文化更是多了一层隔阂。据说现在的地方戏已然有很多弦断音绝。不过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总体来说,现在时代节奏快,文艺注重故事性,京剧注重戏剧性,节奏慢,年轻人不喜欢,但京剧里也有很多节奏快故事性强,旋律优美的剧目,比如一些武戏,因为演员功力差,剧团排演敷衍了事,媒体不注重宣传推广,年轻人基本不了解京剧,简单排斥。弘扬京剧不是简单的原貌弘扬,还要提炼京剧元素,用到现在文艺作品甚至商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