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走的人往往是比较幸福的,留下的那个肯定非常痛苦,阿敏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她是老二,父母最宠爱的那个,后来父母都去世了,阿敏那个时候就嫁给了不远村子的阿昌。阿昌家比较特殊,不富,但娶的起媳妇,而且阿敏要的也不多,把爹娘的事办了就可以。阿敏嫁给了阿昌,一开始阿昌对她并不好,后来生活好了,阿昌变得有点像人了,对她格外心疼,阿昌很多年没有买衣服了,想着今年买一身,也心疼心疼他,这么多年不容易。阿昌没有穿上新衣服就走了,是意外,也是解脱。终于不用那么累了。阿敏冷静的办了后事,然后开始在村里拾人家不要的地,种田,因为还有孩子要上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她说:他先走先享福。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一句中“存者”,指活着的人。“死者”,死去了的人,代指战死掉的两个儿子。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就是失去儿子的那种痛苦,我觉得别人是体会不到的,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经长逝了.这并不是仅仅发生在石壕一个地区,整个唐王朝统治的地方都尽皆相同.像这种情形,皇帝还能每日声色歌舞,那么李唐王朝的将亡,是必然的.在这世上,河水清澈而有涟漪泛起,还算过得去,朝庭中的人如果像这样,则必将危殆.纵然有"我死尚且不怕,一怀酒哪里值得推辞"的豪气,也没有用武之地,还能有什么用呢。
那种痛苦应该无法用语言表达吧,这句话的意思是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出自《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
战场上和自己的战友,百战之后,一死一生。孤苦伶仃的两个孩子,兄长为了让妹妹吃一顿好的,偷别人的钱买好吃的给妹妹吃,被活活打死。父母辛苦一辈子,把自己的孩子拉扯大,最终却因为劳累,而撒手尘寰。难产,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选择救小孩不救大人。诸如此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这是杜甫的诗里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劳苦百姓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痛恨.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人苟且偷生,而死了的人已经永远离开了”,现实意义就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