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发现他骗我还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的时候,我绝对的这个朋友不能深交。
太多太多了,时间长了,缺点就暴露出来了,这时候是最让人觉得不能深交的时候。
就是它会在你有价值的时候来找你,你没有任何她所得到的,需要的话他就和你失联了,我觉得这种人是不需要任何深交的。多了他只会去欺骗你。
生活在八个人的宿舍,不产生借贷关系是很难的,比如说,他今天恰好没带钱,问你借十块钱吃午饭,或者今天兜里买饭的钱恰好缺几块钱,或者让你路过商店时帮他买一个几块钱的东西。面对这种情况的借债,说实话就几块钱实在是不好意思问他要让他还。我相信很多人也不会记得,不屑于记得。是的,我也是这样。但我慢慢的发现,他问你借零散的钱是他的习惯,隔三差五的问你借,短时间还好,时间长了我想谁都难免会有怨怒。不仅如此,如果你足够好说话,他问你借钱的数额会越来越大,而且,还不会大到他认为值得还的地步,这就更让人难受了。我常常会纠结于要不要让他还那几十块钱,问他要吧,显得自己太没情义,不问要吧,那也是自己两三天的饭钱,而且他还不一定领情,还会反复问你借。另外,我还发现,存在这种关系的两个人一旦发生矛盾,即使很小的矛盾,借出钱的那个人会心理极度不平衡,觉得对方是白眼狼,从而使矛盾扩大。所以,我觉得,和周围的人长期存在着“一块钱都不还我”的关系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所以,一般我借了关系一般的人的钱,无论数额大小,都会及时还,即使有时候对方觉得数额太小不要了,我也坚持要还,因为我明白,这种情义真不能当钱花,这种情义不能转化为一分钱。这种认识和做法看似小家子气,但其实真的能避免很多麻烦。你总让别人给你捎早饭,但你上次,上上次的钱还没给人家,人家会怎么想?人家会给你捎多久?你还不还是你的人品问题,别人要不要是别人的事情!当然了,生活中也不能总这样,和关系非常好的人,以及明白取舍的人就不需要这样斤斤计较。不过说实话,我觉得无论是什么关系(父母除外),最好还是把账算清楚的好,不然关系真的很难持久。综上,一块钱都不还我的人(前提是关系还没有成熟),有个三四次,基本就不会深交了。
初接触之下觉得他和善友好,但相处之后就会发现:这种人只对“不如自己的人”和善友好。对于弱者,他处处为之着想,买饭打水,嘘寒问暖,无所不做,让人如沐春风;但是,对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这种人翻脸很快,极尽挖苦嘲讽之能事,甚至原本大家还是好朋友,一旦发现你超越了他,便有意疏远和刁难。这种人是古人所说的“妇人之仁”,他们心胸狭隘,不能接纳贤才,就算能跟这类人共患难,也必不能共富贵。
弗洛姆有段话我非常认同:【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确实是为你好,可这份好归根结底都能转归到其自身,于是感受那份好的心态,是既感谢又拒斥,又矛盾又伤感。这么不痛快,干脆还是不要了吧。圣经有言:朋友乃时常亲爱,兄弟为患难而生。我想既然是关乎心灵的事儿(比如友谊),我们希望面对的是真诚的朋友而非精明的商人,是情感上的守望相依而非利益上的团结互助,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欣然起念,而非“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的炎凉世态。陈忠实先生说得好,“朋友之交,宜得删繁就简”。多余的、策略性的繁琐统统省去,就留下那简单、那弱弱的真,那可以互相敞开的信任,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