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地梳理自己的过去,过去的什么是让你自豪的?什么是你觉得失败的?曾经有哪些困惑,其中那些已经解决了,而哪些一直都还在困惑着?特别要注意你觉得失败的、过去困惑现在也困惑的那些事情,从这些事情中,往往可以发现一个隐藏在日常生活外衣下的你;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诚实地与自己对话,自己给现在的自己一个评价,再问问自己想要什么,不管答案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诚实。总结起来,就是诚实地对待自己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批判性地接受别人的评价。其实,真正想到要认认真真地认识自己的人并不多,我这样处在迷茫期不知道往哪里使劲的人算其中典型的一种,当我向一个朋友知道我这段时间所做的事情时,对我说了句:人活在世上,过得快乐就好了,何必那么自寻烦恼呢?如果没有特别的境遇,刻意的认识自己也许真的没有那么必要吧,活得快乐就行。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自我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次完成,甚至不可能在人生中的某一段时间就完成。当然,便捷的方法有:心理测验、性格测试(如,九型人格就不错)、甚至可以通过解八字、生命密码。另外 ,可以通过这三个问题:1)什么事情让我感动 2)什么人的作为让我羡慕 3)我对自己是否满意,理由。读书,读书带来的共鸣感,不仅可以认识自己,还可以把自我的碎片进行整合。甚至可以引导你去建立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远远重要过他是什么样的)。旅行,你所遇到人和事,他们都会是你的镜子。当然,他们也是一些有污点和有颜色的镜子。但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正是这点最为重要。分清楚各种镜子中的自己,哪些是别人施加给你的自己,哪些是原本的自己。
身处沙漠之中,没有其他参照物,你不知自己在沙漠中的何处,所以沙漠会让人迷路;身处所在地的一条街道,周围熟悉的房屋,一下子就能明白无误地帮你准确确定自己的位置。你和他人的不同点,就是你的参照物。如果你周边的人,认知自己和你一样,总是大起大落,那不是你,那是大众。反之,如果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比较恒定,而你总是大起大落,那么,这个大起大落的人便是你了。人的性格、看法以及看问题的方法等,是会变的,人在社会及人群中的位置,也是不断移动的,所以参照物也是变化的。恰如这条街道的房屋,让你知道你在这个位置,而到了一条街道,另外的房屋会告诉你到了另外的街道,而这些变化的房屋,不仅会让你明白在什么位置,而且还会不断帮你校正行进的方向。
有天,我一个人走在马路上,随口就吐了一口痰,然后我意识到,如果当时有人和我在一起,我肯定是斯文的用纸巾包好,找到垃圾筒,扔掉的。。所以,我明白了,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独处,是最容易认识自己的,因为这时候的自己最真实。把自己放入这样的环境,充分独处,和自己对话,便于认识自己,然后和自己搞好关系,接受真实的自己,善待自己的基础上完善自己。另外,把自己的标签全摘掉,什么内向,外向,什么孤僻,什么不喜欢数学,做不好销售之类摘掉,尝试一些自己没尝试过的东西,会发觉:原来其实我也可以这样生活,原来我也会这样思考,原来我也对这些东西有兴趣,简单点说,就是不自我设限,也是一种方法。
与其认识自己,不如建立自己。自己,或者说自我,并不是天生的,并不是藏在某个阴暗的角落等着被发现或者认识的,而是通过各种生活经历不断积累的:读书,跟人接触,在世界各地见到不同的风景、历史、文化,工作,尝试,失败等等,都是建立自我的素材,而这些素材需要通过反思被你组织起来,形成一幅自我的画像,故事、剧本,或者任何东西。自我,不是一个透明的水晶球,而是一个快快积木建立起的城堡,一个人如果都没有在生活中搜集足够的积木(素材),也没有仔细的设计和搭建过你的城堡(反思),哪有什么自我,就更谈不上”如何认识自己“了。
认识自己要借助一样东西,自己的回忆。现在回忆你的过去,是独处先冒出来,还是和别人在一起。若独处,在做什么。这个能在时间长河中随时等待被唤醒的一段记忆,就是最真实的自己。若和别人在一起,你是主角还是衬托,是享受其中还是百无聊赖,自己去找答案。用这个思路,让记忆力去筛选掉表演的一面。去伪之后,留下的全是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