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身份证多称 “腰牌”,牌子上不仅要写清楚“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官衔”等,还会特别注明身份证的用途。更绝的是,要求比较高的腰牌上还会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征录入,以防止别人冒用,这也许就是现代身份证上贴大头照的起源。
古代宫廷里面官府护卫之类的都有腰牌,太子一般没有腰牌,他自己随身携带的玉佩和印玺都可以作为太子的标志物,所以这也算作他的腰牌。因为在古代(清朝除外)天子诸侯百官的玉佩剑绶玺印都是有规格区别的,不能乱套,否则有杀头的危险。
古代老百姓几乎碰不上非要证明自己身份的事儿,如果有需要,凭书信或信物办理即可,没有国家统一发行的身份证明。但官员因为身份特殊,就必须持有国家统一制作的“身份证”,才能确认身份,享受特权。
腰牌上一般会有持牌人的姓名年龄,相貌特征,所属部门等等,但是古代技术落后,防伪做得也不严密,比如腰牌上就没有照片,只要有人长得和腰牌上写的相似,还真发生过蒙混过关的事。
古人要远行,是得有官府开具的身份证明才行的,那份证明就是“路引”,是由出行人所在地的官府开具的个人身份证明。如果没“路引”而到处乱跑是违法的,要受到官府的处罚的。
古时候的腰牌根据你的身份地位不同,材质也是不相同的,有金银、玉石、名贵木料之分,制作起来极其的复杂,造假也是非常的昂贵,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起的,所以也很难仿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