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借我的球拍用,结果戳在台子上,握把给戳断了。我说,不值钱的,没让他赔。其实,球拍花了近一千块。我当然有点心疼,不过觉得球拍已经用了几个月,而且这只是个“玩具”,给同事要赔偿,有点不妥。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几天以后,我却亲耳听到那同事给别人说,我的球拍是本来就坏了的,握把那里有“暗伤”;而且我的球拍不值钱,不然怎么会“一戳就断了”;而且据他观察,我还犹犹豫豫得想让他赔,实在是……我火了,当时就把淘宝买拍子截图给他,要他七折赔我。他弄了一堆说辞,不想赔,我立即翻了脸,要揍他。他服了软,又解释不知道拍子这么贵,以为几十块什么什么的。有的人,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有的人,明明损害了你的利益,你要原谅他,你不给他翻脸,不揍他,他就认为他才是受害者。答评论区的部分已经删掉。大家不要再做争论了。没意思。新拍子已经买了。谢谢各位。另外,我本人也有反思,比如是不是应该更从容淡定一些,或者是不是应该更“轴”一些,都需要慢慢考虑,沉淀。
热点已过,再也没有人继续讨论百雀羚刷爆朋友圈的事情了。当百雀羚接过凯迪拉克30秒贴片的热门传播时,我突然想到一个很悲凉的问题:每一天,营销圈正在发生的campaign少说也有成千上万,但我们只注意到了一个百雀羚,这意味着剩下的成千上万个创意的下场都将是落寞的。同样,“丧文化”的热度也正在消逝。我们记住了那个开在喜茶对面的“丧茶”,记住了“你的人生就是一杯乌龙玛奇朵”,可能稍带着记住网易跟饿了么这两个背后的品牌,而同期借助“有毒心灵鸡汤”的那些品牌都统统被遗忘了。
创意一旦成功,便没有用了。这便是不具备复制性的经验,我们却一再得希望复制,结果只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前阵子和表姐出去吃饭,她说了一段话就让我思维有了很大的转变。大致意思如下:作为平常人,与人相处,与人共事,都是喜欢占上风的,而后沾沾自喜。而你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你所谓的占上风只是对于思想和知识与你在同一水平或者比你更低的人,对你自身并不算进步,更不算变优秀。真正的使你变优秀的人,并不是像这样衬托你的人,而是真正比你优秀,可以引导你,教给你一些比你现阶段拥有经验知识更丰富的人。这样,你才可以慢慢跻身于优秀之列,就算以后遇到强者,也可以泰然自若的站在他身边,而不是畏畏缩缩。
总有些人喜欢拼了命地去挣钱。为此,他努力加班,努力找兼职,希望能用好时间,挣很多很多钱。但这真的能让他挣很多钱吗?未必。一方面,一个人如果拼命加班,他在加班时间的效率几乎一定会下降,边际效益是低的;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把所有闲暇时间都用来加班或者兼职,那他的信息来源就会相对单一;信息来源单一了,就容易缺乏多维度的深入思考,也就容易进步放缓,早早地触碰到上限。对于单位时间的价值来说,当前值不那么重要,斜率才重要。加班可以,要适度。
娱乐不是浪费时间,适度的娱乐,是让你从另一个维度进步,去打一次网球,去玩一次密室,去 KTV 唱歌,去沙滩晒一次日光浴…这些娱乐,只要适度,都不是浪费时间。一方面,这些娱乐让你得到了休息,也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使你在未来的工作中更有动力;另一方面,这些娱乐让你学到了一些工作中学不到的东西,也熟识了更多人,这会让你变成一个「会玩」的人,有趣的人。这是你的「谈资」,在未来也可以帮助你和其他人交流时更加如鱼得水。
就我自身而言,我在工作时间外的挣钱效率远高于工作,甚至可能是数倍的差距。我之所以依然在从事现在的工作,是因为从 长期 的角度看,我当前工作可以产生更高的价值,它对我个人的提升也不是「外快」能够比拟的。而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只要有心,在工作外找到一个和工作时间一样值钱的事情也绝非难事。很多兼职或外快都可以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