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可能是我听过最恶心,但却被奉为“真理”的话啦。
想当初,我的发小阿强也是一个有志青年,他从小就很聪明,上小学时,大家一起背课文,我们还在懵懵懂懂、不求甚解的时候,阿强简直就是过目成诵,甚至还对文章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他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就连老师也觉得很神奇,所以,阿强在我们心目中,简直就是一个最有前途、最有才华的同窗。
如果阿强一直这么读书,那他的人生一定是不差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个麦收的季节,阿强的爸爸驾驶一辆农用车,载着阿强的妈妈一起去粮库卖粮食,车子行驶在半路,突然车轮上的一个螺丝松动,一只轮胎顿时飞出,车子也一下子从几米高的河堤上翻下,阿强的爸爸当场死亡,他的妈妈被路人发现,经过抢救,高位截肢,从肩部一下都没有知觉。
阿强的人生,顿时就变了样。他只能选择退学,在家给妈妈翻身、喂药、喂饭,当时没有农村医疗,也没有社会救助,阿强就在叔叔大伯们的帮助下,每月就靠500元生活,除去妈妈每月固定的药物开支400元,只剩下100元的生活费。正在长身体的阿强,只能每天喝很稀的粥,吃红薯、干馒头就咸菜,每月能吃上一、两次肉,那就是很难得的了。这样的生活,阿强一过就是10年,大好的青春都葬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生活中去。
后来,阿强妈妈去世,阿强才有机会去南方打工,他的人生才算真的有了自己的色彩。人就是这样,你再厉害,再有才华天赋,如果你每月钱,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又何谈理想与抱负?
“在什么年纪办什么事/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
在我父母的观念里,你的人生就是一条路走到黑,七岁上小学,十八考一本,二十五毕业参加工作(最好国企),三十买房结婚,六十功成身退,八十嗝屁朝凉。
为什么?因为这是他们理想的生活啊,我爸当了大半辈子银行职员,羡慕他上过大学的科长;我妈在私企当化验员,羡慕的是厂子里分管技术的几个大牛。
不需要动脑子思考,生怕自己脱离了平头百姓这个身份,好像封建卫道士一般,竭力反对所有不是“正道”的东西。
可你们不也是从田垄之间走出来的吗?
为什么不重复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非要读书,来城市讨生活?
从骨子里就有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迷之自信(自卑)。
找工作的时候,我妈跟我说,已经在东北给我安排好了,跟我大姨干,一个月能有三千多。
我婉拒了。
我想了想,觉得这句话应该是“我们以前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你应该听我们的”。
这句话针对父母的教育吧,父母总喜欢说“我们以前都是这样,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们的社会经验比你们的丰富不知道多少,你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屁孩就应该听我的。”。
在我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也就是现在,他们总想我考个公务员,在他们的社会经验下认为公务员是最好的职业,不愁吃不愁穿,但事实早就不是这样了。
无论我怎么说道理,给他们上思想课,他们也总是固执己见,认为我应该听他们的,认为我不听他们的总有一天会后悔的,紧接着也是故意举了很多大学找不到工作的例子给我听。
对,以前你们是那样走过来的,但“以前”不再属于“现在”了。
到目前为止,长这么大,听过最恶心,却被奉为“真理”的话就是:“大家都是这样的啊!”
工作中,明明资源和人力都不足,一个人干着四五个人的活,结果某个主管打过电话来质问为什么某某表格还没提供给她,向她说明情况,结果她指着某资源充足团队说:“大家都是这样的啊!为什么你做不出来?”
当时在电话这头真的就想掐断她的脖子。
曾经待过的一个工作环境,几乎所有人都在混日子,根本不思进取,毫无危机意识,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大家都是这样的啊!干嘛要把工作做好,混日子就行。”
好一个“大家都是这样的啊”,等别人通过努力丰衣足食,自己只有喝西北风的时候,怎么不问问自己“为什么你和别人不一样?”
从小到大,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或者同学说“吃屎都赶不上热的”,有时候是说别人,有时候是嘲讽自己。
之前每次听到这句话,都会脑补一下这个恶心的场面,然后发出“咦~”的一声,赶紧喝口水压压惊。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很多人秉承着“立一个flag不如设一个deadline”的原则,事情不拖到最后一刻绝不完成,论文不到最后一刻坚决不写,ppt不到最后一刻坚决不做,然后随便完成应付了事,到最后,吃的就是“凉屎”。
讲真,如果再不提高自己的执行力,那么,真的吃屎都赶不上热的了。
我觉得最让我感觉恶心的一句话应该就是“要谦让弱者”了,就是因为有这种道德绑架的“真理”,所以现在社会上才会有那么多的人以弱者的身份示人,通过利用别人的同情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作为弱势群体的主要担当力量老人小孩就是首当其冲的这样一群人,现在在大街上看到老人过马路不慎摔倒想要扶一把都得三思而后行,小孩天性未泯,却耐不住有人把他们当作赚钱的工具,多少个现实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天独自一个人捧着一篮子的花央求你买一束。





